在上海,有没有感觉天更蓝、水更清,身边的健身步道更多了,家门口的健康服务设施也更好了?2020年8月27日召开的“健康上海行动实施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事关2400万市民民生福祉的“健康新成果”:已完成首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认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增加到约2.37平方米;到年底全市将建成智慧健康驿站超过200家……
2019年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启航年,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7月出台后,上海率先响应,于8月28日出台我国第一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
“健康上海行动”推进一年来,本市的健康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环境持续改善,健康产业进一步发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首批40个项目成效明显,锻炼的人多了,吸烟的人少了
这是一张关于“健康上海行动”的成绩单。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8月27日披露:上海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3.66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为3.06‰,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提高到42.8%;市民健康素养水平“12年连升”,达到32.31%;成人吸烟率“6年连降”,下降为19.7%;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4.7%,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5%。
“一年来,市民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为上海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奠定扎实基础。”邬惊雷介绍,《健康上海行动》方案出台伊始,市健康促进委就对接群众健康需求,启动实施首批40个健康上海行动重点项目。目前,首批40个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例如,向全市800多万户居民家庭发放居家健康知识读本,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出全国首个省级健康地图“健康上海全景电子地图”,信息涵盖公共卫生、体育健身、市容绿化等领域;推进市民健身场所建设,一年来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12条市民健身步道、76个市民球场、345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完成第一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认定,其中9家医疗机构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开展社区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全市已累计建成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150余家,年底将超过200家,提供健康自检自测,满足居民就近获得健康服务需求。
首发40个区域特色项目,凸显“民生体感”
“健康上海行动”着眼于全面提升健康上海建设能级,全方位、全周期、全领域保障市民健康,行动方案由市委、市政府40多个部门共同编制,充分体现了“健康融入万策”的理念。
多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的“健康上海行动”,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显示出强大战斗力。为将“防疫经验”转化为上海2400万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市健康促进委联合市文明办在全国率先向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积极推进公筷公勺使用,全市2.5万余家餐厅表示要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值得一提的是,各区还研究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市健康促进委最终确定“健康上海行动首批40个区域化特色项目”并于昨日首发。市卫健委副主任张浩表示,40个项目均体现区域化特色,从多方面满足市民的卫生健康需求,注重“民生体感”。例如,黄浦、杨浦、松江等区关注楼宇白领、生产型企业、园区等不同类型企业职工健康;虹口、普陀等区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健康问题。结合自身情况,闵行区推出居家护理新项目等。
正逢“健康上海行动”落地一年之际,8月27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何婕被受聘为“健康上海行动推广大使”。
邬惊雷表示,下一步,“健康上海行动”将与“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紧扣全市公共卫生大会精神,成为未来10年健康上海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摘编自2020年8月28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