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百年前,《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2020-06-08
字体:
大
中
|
阅读:75
|
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陈望道长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日前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揭幕的“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汇集近300件图片、实物、视频展品,全景式地展示了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在复旦大学教书育人、治学治校的人生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对“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寻和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100年前的5月,陈望道带着“费了平常译书五倍功夫”的《共产党宣言》译稿从家乡义乌返回上海,一头扎进石库门,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开始了审校工作。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又新印刷所出版,首印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本次展览展出了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包括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1920年8月第1版、9月第2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复制件,以及复旦大学珍藏的1926年5月版、1927年1月版《共产党宣言》原件等。展厅内,还原了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又新印刷所”等真实历史场景。现场还设置有亲手复制译本封面等多个互动环节,为观众带来全景式沉浸观展的体验。
复旦大学保存的《劳动界》周刊(第一册),是本次展览的又一大看点。这一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工人刊物,陈望道是主要供稿人之一。记载了鲁迅与陈望道之间来往的鲁迅日记,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20世纪20年代起,陈望道与鲁迅、茅盾、胡愈之等知识分子积极提倡和参与妇女解放和语言文字改革运动。
1942年起,陈望道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他提出“好学力行”的系铭,鼓励、保护进步师生,复旦新闻馆由此成为进步师生争取民主自由的活动场所。中共南方局曾赞誉道:“学校据点以复旦大学为最好最典型。”从展览中展出的一份毛泽东签署的复旦大学校长任命书可以看出,陈望道于1952年被任命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此后,他积极推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在他的提议下,自1954年至今,每年校庆期间,复旦均会举行学术报告会。
陈望道还是一位对中国学术事业发展卓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道路,《修辞学发凡》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文法简论》(1978年出版)的定稿工作。本次展览展出了《文法新论》手稿,《文法简论》便是在此基础上成书。
(摘编自2020年6月8日《文汇报》 记者李婷)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