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七步诗》流传极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尽了诗人对手足相残的悲愤与无奈。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静安区代表处的品牌公益项目《“益”齐帮一把》,谱写的却是另一番绝然相反的情景:一批后来的志愿者,倾情帮助曾经真情帮助过特殊困难老人、而今自已老去却遭遇特殊困难的老志愿者们。本是同根生,相帮情更深,展示了新时代的崭新风尚。
当横祸突如其来的时候
78岁的梁友庆在共和新路街道是一位名人。他有着18年为老服务的志愿者经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丰富老年人晚年文化生活。街道组织各种文化的小区活动,他既是主持人,也自己表演节目,还经常给老人们上课。他在小区里知名度很高。
2023年祸从天降:梁友庆突然生了一场胃病。“我平时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大吃大喝,怎么会得胃病呢!我去医院看了,也吃了医生配的药,不仅不见效,反而开始暴瘦,一下子瘦了20多斤!瘦得完全脱了形,我自己都不敢照镜子了。”梁友庆说:“这一瘦带来了一系列后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三高’也高了,前列腺炎也发了。我想我应该是得了抑郁症,整天情绪低落,突然间就不想再看病了,也不想活了。我悄悄给我爱人写了一封遗书,把身后财产全部留给她,叮嘱她丧事一切从简,把我送归大海。”
梁友庆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他和老爱人在一起生活。就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益齐帮一把》的几名志愿者上门来了。项目负责人叶慧芬对他说:“你曾经也是一名志愿者,帮助过许多有困难的老人。今天你遇到了困难,我们有责任照顾好你。”当天他们就陪梁友庆到医院去作详细检查,陪了整整一天,一切挂号、候诊、付费、取药,全部都由志愿者们承担。从此,志愿者们更成了他家里的常客,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微信、电话问候更是不断。
其实梁友庆并没有得什么恶病,只是严重的萎缩性胃窦炎。经过不到一年的治疗,他的身体完全康复了,“失”去的那20多斤又回来了。恢复了往日气质和风采的梁友庆,对项目组满怀感激,他说:“要不是《‘益’齐帮一把》在关键的时候帮我一把,我真不知道我会怎样!对我来说,这不只是帮了我一把,而是帮了我后面的整个人生!”
无独有偶。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位老志愿者身上。只不过她不是因为消瘦“少”了20多斤,而是因为腹部长了个巨大的肿瘤,凭空多了30多斤。
7年前的2017年,在小区当志愿者的章红娣,老伴因肺部恶性肿瘤住院手术,手术后每月都要化疗一次。当时女儿还刚读中学,无论住院期间的照护,还是放疗后的居家照顾,都是她一力承担。雪上加霜的是,在老伴病情恶化的时候,她自己腹部也长了一个肿瘤。病中的老伴很着急,催她赶紧去医院检查,她却拒绝了。她对老伴说:“我去看病,谁照顾你?”
章红娣一边照顾病中的老伴,一边还做着小区的志愿者,关爱着其他的老人。不幸的是,两年多后,老伴还是因病重离她而去。悲痛之中,她记着老伴临终时急切的眼神和“你要去看病”的再三嘱咐,先后去了两家医院检查。两家医院都诊断是良性,都说要保守治疗,可她的腹部日渐隆起,到后来就象顶着个巨大的皮球,不要说走路,连喝水都难以下咽。夜里睡觉不能翻身,腹部肿胀压迫得两侧肋骨咔咔作响。痛苦之余,她决定放弃治疗。她对正在准备高考的女儿说:“妈妈不能陪你了,你要好好考,考个好大学。”
《“益”齐帮一把》项目组的志愿者徐福祥,去年8月来到了章红娣的家中。他说:“我受项目组委派,和你结对。今后就由我来帮助你。”徐福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华东医院。他和她的女儿一起送章红娣去医院,接诊的医生惊呆了:“你是怎么活下来的?你怎么到现在才来看病?”医生马上开住院单,让她直接去肿瘤科病房,徐福祥说:“还没办住院手续呢!”医生说:“还办什么手续!我打电话了,赶快上去!”
章红娣就这样住院了。手术前,医生告诉她两种极端可能的结果:死在手术台上和不手术死在回家的路上。手术是生存的唯一希望。这个时候,章红娣突然想活了,她对女儿说:“死在家里,不如死在医院,死马当活马医吧。”结果手术不但成功了,还很完美。切除的肿瘤,竟重达匪夷所思的32斤!
“我的这条命是徐老师救的!如果不是他,我不可能住院手术。32斤重的肿瘤啊!在我肚子里呆了整整6年半,挤得我肋骨都变形了!”章红娣说:“在我出院之后,徐老师又经常来看望我,安慰我,告诉我女儿怎样照护好我。家中有什么困难,他也出面帮助解决。他真的比亲人还亲!”
徐福祥觉得自己只是根据项目组的委派,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他说:“我们项目组的宗旨,就是在一些特殊困难的老人遇到急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章老师在当志愿者的时候,总把她关爱的老人当亲人,我这也是向她学习。真的,我把她当作自己的姐姐。”
章红娣出院后,除了日常关心外,徐福祥还帮“姐姐”做了一件事:和章红娣的女儿董敏一起,去给华东医院的接诊医生和手术医生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医术精湛除疾病 多年病患获新生”。董敏在给项目组写的感谢信中,专门说了这件事:“妈妈和徐师傅说了她的心愿,她想给医生做锦旗表达感谢,徐师傅为了达成妈妈的愿望,陪着我一起来到医院,那天还下着雨。徐师傅帮助我和护士沟通,让护士帮忙联络医生,最终顺利将锦旗送到了医生手中,完成了妈妈的心愿。”董敏在信中一再感谢徐福祥,感谢项目组:“让我们一家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受到了来自社区、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支持。”
因为《“益”齐帮一把》的“帮一把”,因为华东医院医生的“医术精湛”,章红娣現在完全恢复了健康。她面色红润,身材微胖,脸上总是笑意盈盈。她的女儿董敏也如愿考进了上海大学。
几个“违规”帮一把的个案
在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给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静安区代表处的申请表中,《“益”齐帮一把》“项目申请理由”这样写着:为了贯彻落实202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根据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的办会宗旨,我们通过街道残联、救助所、工会及志愿者中队提供的受助名单,聚焦高龄独居、重残、空巢、失能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开展探视关爱服务。其中重点对象低保低收入空窗期困难老人;残联提供的高龄困难残障老人;无上级主管单位或回沪国家、市劳动模范;街道志愿者中队提供的75岁以上坚持社区志愿者服务15年以上的困难老志愿者。”
说得很明白。后来的志愿者帮助困难老志愿者,有两个条件:75岁以上和坚持社区志愿者服务15年以上。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有两个“违规”操作的个案。一个是帮助71岁的老志愿者蒋玲玫,一个是帮助现役志愿者周大名的母亲。
蒋玲玫是一位双重志愿者。在《“益”齐帮一把》项目组,她是积极分子,一人结对帮扶5位困难老人。她还是共和新路街道残联的志愿者,倾心帮助一些残疾人孩子,因为她的儿子也智力受限。去年,她在走访一位残疾孩子家长时,突然腰椎疼痛难忍,人都站不起来,还没回到家就被送去医院急救。医生诊断是过劳引起。
腰椎受损的蒋玲玫,不得不离开她心爱的志愿者岗位,成为了一名被结对帮扶的对象——“老”志愿者。她得到了她原来的同事夏黎辉的关爱和帮助,一如她曾经关爱和帮助特殊困难老人那样:送关爱、暧相伴,“鸿雁”传递贺生日,冬送暖、夏送凉,清洁到我家,等等,等等。蒋玲玫不能再当志愿者还“享受”特殊困难老志愿者待遇,这并不影响她继续奉献自己的爱心:小区为残疾人募捐,她带头捐款。她智力受限的儿子也要以自己的名字捐款,还要妈妈带他去看张贴在小区的募捐榜上他的名字和位置。
另一个“违规”的个案,是为现役志愿者马大明94岁的母亲提供《“益”齐帮一把》服务。马大明是一位业余但却祖传的理发师,作为《“益”齐帮一把》的志愿者,他不但要为项目帮扶对象理发,也要根据居委会的安排为全街道有需要的老人理发,还要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他退休了,比上班还忙,每周一至五不到9点就出门,不到中午不回家,四季无休,风雨无阻。他自己累点也就算了,苦就苦了94岁的母亲孤身一人在家。《“益”齐帮一把》伸出手来帮了他一把,为他母亲提供了全套的结对帮扶困难老志愿者那样的服务,缓解了他的后顾之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和体验。
其实,“违规”个案并不只有两个。不过那并不是发生在新、老志愿者结对帮扶上。
人们很难相信在繁华大都市上海的核心城区静安区,还有着这样困难的家庭:66岁的蔡水生,一家四口蜗居住27平方米的居室内。他自己中风后半边身体瘫痪,两个孩子都是智力障碍长年卧床,全家生活都在老伴的一双手上。和他结对帮扶的志愿者胡洁,每次项目发放生活物品,她都“违规”给蔡水生发双份,理由是“他有两个长年卧床的孩子”。这件事让蔡水生感激不已,他说:“我的困难是我自己的不幸。街道政府、居委会、残联给我享受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补贴,让我们虽然困难但生活无忧,我真的很感激!我也很感激《“益"齐帮一把》项目,给了我那么多帮助,胡老师发东西都给我发双份,这对我其实很重要。真的谢谢!谢谢!”
志愿者陈惠明已经和老劳模桑宝兴结对服务三年多,她忽然感到自己成了被帮扶的对象。在陈惠明面前,桑宝兴从来不提曾经的荣誉,她还是从和他妻子的交谈中得知,桑宝兴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他是企业的技术革新能手,经过无数次日以继夜的试验,出色地解决了电解铜耗电量大的难题,使耗电量直降30%。后来又带领团队研究、实验石墨烯新材料并获得成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国内汽车、半导体和一些高端行业,还大量出口东南亚。退休后,他继续发扬劳模精神,积极参与小区自治建设。居民区要加装防盗装置,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向他请教,他就带着大家看现场,从装置定位、线路走向、器材确定到经费预算,做出详细方案。陈惠明说:“在结对服务中,我为桑老师做的服务太少太少,从他身上学到的劳模精神很多很多。这为激励我当好志愿者注入了很多新的动力。”也有让陈惠明很为难的地方:每次给桑宝兴送项目组按规定发的生活物资,他都不肯接受。他总是那句话:“我不缺。送给那些更需要的老人吧。”
志愿者:因“志"而行,因“愿”而动
承担《“益”齐帮一把》公益项目的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成立于2017年11月,是一家注重民生服务,具有专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民非社会组织。服务社主要依靠从社区招募的已经退休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开展工作,面对的不只是老志愿者,而是全街道的特殊困难老人。以一年为一服务周期,每个服务周期实际帮扶200名老人。
《“益”齐帮一把》项目组共有40名志愿者。他们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志愿者之歌》。歌中唱道:“我们是新时代的志愿者,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光荣的志愿者,骄傲的名称,学习雷锋,热心公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新时代的志愿者。”
他们确实没有辜负志愿者这个“骄傲的名称”。他们因“志”而行,因“愿”而动:
通过走访街道救助所、工会、残联、居民区,摸清街道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边缘”人群,困难独居、孤残老人,困难老劳模、因病致贫的志愿者及其他困难老年群体,建立重点帮一把对象一人一档;
为受助老人开展“送关爱,暖相伴”结对探视关爱服务,通过上门探视、微信连线传递关爱,让受助老人碰到问题有依靠、可倾诉、不孤独;
冬送暖,夏送凉,送的都是困难老人需要的夏季或冬季生活物品,让老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全社会“益”齐帮一把的浓浓深情;
“清洁到我家”提供菜单式服务,为高龄残障、独居、困难老人清洗空调或油烟机,理发、扦脚,安装卫生间扶手,用清洁助力老人健康;
虽然困难老人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和生活艰辛,也要让他们唱一唱、跳一跳、笑一笑,每个服务周期内都会组织一场以文艺演唱会为主的文化活动;
组建志愿者服务培训、例会交流、个案分析、小组自主主持活动等形式,提升志愿者综合服务能力,探索组建志愿者片区自治管理小组模式;
……
“静安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老年人口29.1万人,占全市的6%,老龄化程度远远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静安区代表处委托我们在共和新路街道开展《“益”齐帮一把》项目,本质上是一种针对特殊困难群体老人送关爱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基金会‘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的办会宗旨。”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副主任黄慧说:“虽然每一个服务周期只有200名老人受益,但我们的志愿者们都表现出了高度负责的精神,他们倾注的真情和激情令人感动。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叶慧芬。”
黄慧所说的叶慧芬,是一位刚退休不久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家中上有年迈的老人,丈夫也身患疾病。她克服自身的困难,积极投身到《“益”齐帮一把》公益活动中,处处以身作则,用温暖的爱心关心着每一个受助老人。天冷了,她上门查看老人床被是否够暖。夏天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卧床老人护垫是否及时更换。她十分关注困难家庭厨卫情况,煤气灶是否安全、脱排油烟机什么时候要清洗、卫生间要不要安装扶具,轻重缓急都一一记在心上。她对一些已经很少对外接触、开始时还拒绝志愿者上门服务的老人,总结出了“三步工作法”:在门外轻声细语自我介绍,安抚老人;不厌其烦一次次上门,感化老人;老人开门后,用周到、贴心的服务,帮助老人。她把“三步工作法”教给志愿者们,结果屡试不爽。叶慧芬说:“老龄化社会需要我们这些老党员发挥余热,只要需要,我一定好好做下去。”
在40名项目志愿者当中,像叶慧芬这样的共产党员,还有16位。
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静安区代表处和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用《“益”齐帮一把》项目,给一些特殊困难老人送去了关爱。他们这样做或许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但他们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至少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状况。《“益”齐帮一把》好!假若我们都能伸出手来,一齐帮一把困难老人哪怕是特殊困难老人,这个社会将会变成怎样呢?《爱的奉献》是这样唱的:“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