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上海百岁老人各有长寿秘诀
2018-10-16
字体: | 阅读:129|
10月15日,2018年“上海市十大男、女寿星”“上海市百岁夫妻”榜单揭晓。111岁徐素珍老人成为上海最高龄的老寿星。截至9月30日,上海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81人,比2017年同期增加246人。上海百岁老人的“后备军”继续增多,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万人,比上年增加近8000人;9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9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00人。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7位。上海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城,2010年首次达到该指标,2017年该指标已达14.9人。

 

 

据调查,饮食均衡、充足睡眠、锻炼身体、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心胸开阔等,是百岁老人长寿的普遍 “秘诀”。老人们还有哪些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保养小秘诀?记者走近几位百岁老人的生活。

111岁徐素珍 长期吃素,爱吃法式小面包

徐素珍是上海最高龄老寿星,今年111岁。她的户籍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育有两子一女。徐老太未参加过工作,年轻时在家相夫教子。以前和大儿子住在淮海中路人民坊。后来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到江苏海安工作,她就两头跑。现在年纪大了,常居海安。

在儿子儿媳眼中,徐老太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做人低调,与世无争。平时省吃俭用,但谁家有困难,她都会捐钱相助。徐素珍老人有个和睦的大家庭,全家四世同堂,孙子孙女、重孙们都很孝顺,经常从上海去江苏看望她。

老人长期吃素,爱吃法式小面包、牛奶、鸡蛋等。老人以前爱打牌,现在眼力不佳就不打了。家人们说,不论春夏秋冬,老人的佛珠串不离手,就是大冬天冻得手指发红,她也不停地搓动佛珠。

109岁宋洪根 爱劳动,身体好时喜欢劈柴

宋洪根是上海最高龄的男寿星,今年109岁。老人现居住在嘉定工业区娄塘镇,和女儿女婿同住,五世同堂。

老人的女儿说,父亲除了有点耳背,没有其他老年性疾病。和许多长寿老人一样,宋洪根营养平衡,生活规律。早餐以麦片、鸡蛋、粥等为主,午餐和晚餐则吃饭食。老人饮食荤素不拘,偏爱白切肉和油肉,这种习惯已保持了多年。

老人在期颐之年仍爱劳动。2018年以来,家人对他的安全保护措施有所提高,不让他找活干了。可老人坐不住,兴趣来了,身体好时仍要劈柴。他的女婿无奈地说:“他这辈子就爱和柴打交道。”

108岁徐洁纯 没有忌口,性格开朗爱交朋友

108岁的徐洁纯老人是上海奉贤本地人,现居住在农展村的教堂里。她的视力、听力都不错,睡眠也好,每天都是自然醒,胃口非常好,吃什么都香。她性格开朗,善于沟通,风趣幽默,喜欢交朋友。她非常感恩生活对她的眷顾,感谢身边照顾她的人。

前不久,老人在房门口摔了一跤,没有伤着骨头,只是拉伤筋与肌肉,至今疼痛不已。在跌倒之前,她还一直生活自理,在教堂里外跑动打扫。她还能写字,握笔很轻松,自己的名字写得很漂亮。

她饮食没有忌口,鱼肉禽蛋菜都吃,尤其喜欢喝鱼汤,还爱吃面条、馒头和蛋糕。老人自己的东西一直自己保管,一串钥匙放在枕头底下,能思路清晰地说出自己出生年月,还能介绍身边的人,一点也看不出是108岁的老人。

108岁吴志成 记得家族成员生日,会玩微信

108岁的吴志成1933年来上海后,在上海丝织厂工作至退休。老人育有儿女13人,现居住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和第八个女儿及女婿同住。

老人女儿说,2018年2月,母亲发烧住院,竟想不开要绝食。全家人急坏了,他们写了几十页的“回家吃饭,又活五年”之类的大幅字给老人看,不断给她疏导和鼓劲。一番苦口婆心后,老人提出:回家就吃饭。结果,回家后一吃饭,病奇迹般地好了。

吴志成老太喜欢玩平板电脑,一天要玩几个小时。通过家庭微信群的语音通话,和亲友保持沟通互动。老人记忆力很好,能记住家族每个人的生日,平时翻看照片,还知道照片中的某个医生去年到过家里看她。

老人是文艺积极分子,平时喜欢唱歌,不仅爱唱红歌,还爱唱京剧。有时兴致来了,还和女儿对唱,女儿一旦唱错,她马上指出“唱错了”。平时在家爱喝保健茶,不吃保健品。不过,随着年龄増长,家人减少了老太喝茶的量。

108岁陶瑞生 信奉药补不如食补

108岁的陶瑞生老人是上海浦东大团镇人,小学文化,曾当过队长和村长。有一子两女,一直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老人三个月前不慎摔跤骨折,现在卧床。家人想尽办法照顾老人,孙女为了方便照护,在老人床榻上方装了一个自制的助力定滑轮,需要时可以帮老人起身,方便给他擦身,换衣服床褥。

老人胃口不错,一日三餐不挑食,荤素搭配,蔬菜都是自己家种的,荤菜特别喜欢红烧肉,从不吃保健品,也不吃水果,茶也喝得很少,信奉药补不如食补,每年会定时吃几只甲鱼。老人喜欢甜食,喜欢吃硬糖,比如椰子糖、话梅糖等。

老人性格随和,宽容大度,与妻子和睦几十年从没红过脸,妻子在他100岁时过世。老人的儿子也84岁了,一直精心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

106岁杨章林 年轻时是木工,家中有长寿基因

106岁杨章林是浦东张江镇人,育有三个女儿,现在与二女儿住在一起。老人年轻时随姨夫去泰国学做木工,回国后成了一名木工师傅,做的红木家具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就职于上海长征制药厂,退休后重操旧业,80岁时还为亲友做家具。

100岁之前,老人都是自己买菜烧饭吃。老人的家中多寿星,有长寿基因。据老人女儿说,她爷爷活到97岁,姑姑近100岁,几位叔叔姑姑都90多岁,就连老寿星的老伴,也活到102岁。

百岁伉俪费鹤年、徐曼倩  每日三餐时间固定一分不差

101岁费鹤年、100岁徐曼倩夫妇是上海今年唯一一对健在的“百岁伉俪”,现居住于长宁区新华街道。这对老人都是交大毕业生,费鹤年毕业于土木工程系,徐曼倩毕业于管理系。

费鹤年出身书香门第,大学毕业后,先在一所工程学院任教,后至上海吴淞二中教数理化,直至退休。徐曼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大光明电影院做会计。老人膝下育有两男两女,四代同堂,全家老小共有7位博士,曾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两位老寿星居住于泰安路一栋洋房内,环境闹中取静。两人身材清瘦,精神矍铄,除腿脚不便外,血压、心率都正常,无大病。可能与学理工科有关,他们生活制度化、作息规律化。寿星夫妇每天三餐时间雷打不动,7时30分、12时、18时,餐餐正点开饭。为保证午餐12时准时就餐,每日电饭煲11时启动,一分不差。徐曼倩至今坚持每天记“家庭开支账”,家中物品一件一桩支出多少,记得清清楚楚。

费鹤年与徐曼倩1941年结婚,两人已牵手77年。大女儿说,父母相濡以沫,“什么事情都是我妈说了算,老爸都听她的!”老寿星听了也打着哈哈说:“是啊,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吵架床尾和!”

2018年上海百岁寿星榜

十大女寿星:

徐素珍,111岁;苏阿银,110岁;季林郎,109岁;何莲芳,108岁;徐洁纯,108岁;俞丽芬,108岁;吴志成,108岁;沈承玉,108岁;沈志容,108岁;沈巧碗,107岁。

十大男寿星:

宋洪根,109岁;陶瑞生,108岁;陈仲伯,108岁;史仙根,107岁;杨龙生,107岁;沈光远,107岁;杨章林,106岁;王少华,106岁;魏友泉,106岁;陈培衡,106岁。

上海百岁夫妻:

费鹤年(男,101岁)、徐曼倩(女,100岁)夫妇

(摘编自2018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  记者彭薇)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