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老年患者出院
2020-02-26
字体:
大
中
|
阅读:103
|
68岁的杨老先生戴着口罩,气色清爽,坐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病区门口,感慨说道,“感谢上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真的,这些医护人员他们非常辛苦,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把我当孩子一样照顾,因为有了他们,我才得以今天出院,重获生命。”
杨老先生2月25日痊愈出院,这是上海新冠肺炎危重症老年患者首度出院。 解放日报记者海沙尔摄
杨老先生是上海首位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2020年2月25日,包括他在内共有7位确诊病例痊愈出院。截至2月25日,上海已累计出院268例病例。
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表示,“危重症患者出院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这标志着救治工作又迎来一个里程碑。”
返乡一次感染病毒
杨老先生没想到,2020年开头过得如此跌宕起伏。他与老伴在上海带孙子,春节前回到湖北老家备了些年货。1月9日,他回到上海,一家人团聚准备过年。却不曾想,等待他的是未知的病魔。
返沪后,老先生就开始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本想扛一扛就过去,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1月14日,他到上海某三级医院就诊,三天之后,“只觉得呼吸越来越难,然后就昏迷不省人事了。”
多学科综合实力体现
胡必杰说,杨先生抵达市公卫中心时已气管插管,患有多年老慢支、乙肝、丙肝的他,即便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也仅能维持在70%,白蛋白仅25克,生命危在旦夕。
“老先生送来时那几天,是最危险的日子,生命随时随地就会消失。”胡必杰说。杨老先生收治入院后,专家组立即启动多学科综合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氧疗、抗病毒药物、抗凝治疗、抗真菌、免疫球蛋白治疗等一系列措施,同时纠正患者电解质平衡问题,多管齐下,力图改变患者身体内环境。
最顶尖专家团队集聚市公卫中心,不分昼夜,在死神手下抢夺生命。医护团队夜以继日呵护着杨老先生,昏迷13天后,他终于醒过来了,“我只看到一群医生护士围着我忙,他们给我喂饭喂药,当我小孩子一样照顾,我心底里说不出多感激。”杨老先生说时,言语有些哽咽,“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更不怕危险,很多都是不吃不喝八小时,就为了照顾我们这样的病人,我真心疼他们。”
“工作要像上海医护那般认真”
“危重症的救治成功,是综合实力的最好表现。”胡必杰说。在多学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施治下,不到两周,杨先生情况大为好转,顺利拔管。这意味着,之前的治疗方案奏效了!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疗来不得半点急躁,多学科团队日复一日,细心耐心照料,杨老先生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还要隔离休息两周,最想回家看到我一岁的孙子。然后我要告诉儿子媳妇,工作就要像上海医护人员一样认真敬业、一丝不苟!”说完,老先生起立,向医生深深鞠了一躬……
(摘编自2020年2月26日《解放日报》 记者顾泳)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