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人来讲,识字写字不成问题,可要想出本书,却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而一个没有进过一天正式学堂,获得全国著名劳模、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的杨怀远,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讲点服务学》《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等好几本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2018年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带着崇敬、好奇和疑惑,走进了耄耋老人杨怀远的家,对他进行独家专访。由于事先已经从别的老劳模嘴里晓得杨怀远十分健谈,打油诗张口就有、信手拈来,因此,当杨师傅思路清爽、滔滔不绝地述说其大半个精彩人生时,我不得不服膺,洗耳恭听……
入伍参军开始学文化
杨怀远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穷得揭不开锅,连肚子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供他上学,所以,他长到十来岁,大字不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改,杨怀远家同全国广大农民一样分到了田地,翻身做主人,经济上从此不愁吃不愁穿,但在文化上却依然是个文盲。直到1956年,杨怀远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部队扫盲班学习,他总算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同时也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讲到这里,杨师傅肚中的打油诗实在憋不住了,“咕嘟”一下冒了出来:“先在长岛,后驻鲁黄。再调闽厦,严惩老蒋。当名工兵,升任班长。连队忆苦,我上台讲。亲身经历,泪水直淌。旧新对比,地狱天堂。懂得道理,提高思想。拼命工作,报国报党。服役四年,多次受奖。”尽管不再“睁眼瞎”,但杨怀远心里明白,自己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也是掺了很大的水分。
1960年,杨怀远转业到上海海运局,先被组织上安排在货轮上做锅炉工,后来改做客舱服务员。在为旅客服务的过程中,杨怀远深切体会到,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文化确实寸步难行。于是,他下定决心,以愚公移山精神,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来个大幅度提升。因为船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工作,没有条件按时坐在教室里听课,所以杨怀远主要靠自学。他采取的方法是:一查字典。杨怀远去新华书店买来四角号码《新华字典》,随身携带,读书看报,碰到陌生字,便立刻翻开查询,并将《新华字典》当作课本,不当班时就从头翻到尾,再从尾翻到头。一本字典被杨怀远翻得滚瓜烂熟。由于翻的次数实在太多,封面上“新华字典”四个字竟然被手指磨得模糊不清,字典内页也被翻得鼓出来了。而字典里差不多每一页,都有杨怀远查阅时用红笔画出来的杠杠。二拜旅客为师。杨怀远把客舱当作课堂。船上的旅客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必有文化程度高的。杨怀远在为旅客全心全意服务的同时,向旅客咨询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或书中自己不懂的部分。除了看报,杨怀远还攻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当然,他刚开始学习时困难重重,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整篇文章里杨怀远发现有五十几个生字,他感叹地说:“拜客为师就是好,随时随地能请教。边学边用很方便,客舱是所大学校。”一套“毛选”,杨怀远通篇阅读,了解全文大意;分段阅读,了解各段含义;反复阅读,了解基本原理。其中一些文章如“老三篇”再精读,杨怀远能做到倒背如流。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语录,杨怀远甚至能够闭着眼睛讲出在“毛选”的第几页上。三请儿子当老师……
每逢船到上海回家轮休时,杨怀远就不耻下问。三管齐下,杨怀远的文化水平自然节节高。
用打油诗形式写日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顺利过了识字关,杨怀远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读书看报层面,他拿起笔写起了日记,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以及学习雷锋精神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把一天为旅客服务的心得体会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是启发,写作是加深,使用是目的。因为客舱服务员工作繁琐,没有大把光阴可利用,杨怀远就挤时间,随身带个小本子,学习成果要巩固,经常动手写一点。反正想到几句就写几句。船在海上航行,有时风大浪高,人站在船舱里都站立不稳,更不要讲写字了,可杨怀远丝毫不退缩,哪怕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像蟹爬,他也绝不会放弃瞬时的思想火花。由于杨怀远从小就会唱安徽老家的“莲花落”,因此他经常以打油诗的形式写,且越写越顺,也越写越好,比如,“回顾自己成长史,步步都是母亲牵。旧社会里是牛马,怀抱竹棍卧街沿。尝尽人间千般苦,帮工讨饭度恶天。新社会里是主人,吃穿不愁样样全。长工上了天安门,做梦倍觉心里甜。若是没有共产党,哪有我这杨怀远”;还有,“雷锋雷锋,在我心中。打也不散,推也不动”;以及“扁担刻着雷锋魂,人民需要雷锋情。天天主动做好事,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日日夜夜思改进。前前后后送茶水,上上下下跑得勤”和“扁担虽短情谊长,长过大江深过洋。我为旅客挑行李,春夏秋冬一个样。”
客轮在海上航运期间,除了旅客、小扁担、方便箱等,笔记本是杨怀远最贴心的伴侣。脑子里有些什么想法,工作上碰到了什么问题,杨怀远全用日记以打油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杨怀远记完日记后不是“独用”,而是采取共享,去客舱念给旅客们听,请旅客们对他的打油诗提提建议。杨怀远服务的五等舱有146个床位,人最多,空气混杂闷热,非常容易晕船。但那些旅客听了杨怀远的打油诗后,纷纷哈哈大笑,把晕船这件事情全给忘了。
五十多年来,杨怀远坚持写日记,总共写了一万多首打油诗,将近百万字。介绍到这里,杨师傅请我到他书房参观。待打开立地大书橱,我一瞧,不得了,书橱里面塞满了装订成册的16开大小的八十几本日记本。杨师傅告诉我,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一万多首打油诗中挑出200多首编辑成《永远的扁担精神——杨怀远诗歌日记选》一书,最近已正式出版。其实,杨怀远的语言才能早就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了。1965年,杨怀远受中宣部的邀请,出席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联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来,他还加入了上海文艺家协会。
讲到学习,旁边的杨师母当着我的面“埋怨”起老头子来:“过去他这个人除了工作,一空下来就是读书看报,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儿子全是我一个人照看大的。他当客舱服务员38年,其中有35个春节没在家过,现在也是整天捧着一本书一张报。”这时,杨怀远肚子里的打油诗“咕嘟”一下又冒出来了:“吾人已逾古稀年,一个特长爱学习。书报成我好伴侣,难舍难分更难离。”
学习外语更好服务
杨怀远不但痴迷于学习现代汉语,而且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为旅客服务,他还学习方言和哑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来我国旅游的外宾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为外宾服务?语言交流是关键。而杨怀远26个英语字母只认识4个。于是,他又拿出当年学习现代汉语时的发愤与刻苦,去商店买了一只单喇叭的录音机,请旅客中英语讲得好的录成磁带,然后跟着学字母、学音标、学单词,进而学习日常生活用语,并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回家后,他还叫儿子教他。一句一句学,一遍一遍记。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怀远终于能够跟外宾简单地用英语交流了。“咕嘟”一下,这回,杨师傅肚子里冒出来的可是外国话,他当场随口就说了几句见面时的英语问候语以及请用早餐的提示,发音还蛮标准的,根本听不出他平时讲话时带的安徽家乡口音。
两个小时的采访一眨眼就过去了。我意犹未尽地告别了杨师傅、杨师母。杨怀远非要送我下楼,说是顺便去开信箱取报纸。当老人手拿一大叠报纸跟我握手再见时,我感到大家除了应该了解杨怀远著名的“扁担精神”外,还应该知道他钻研好学的精神……
(摘自2018年4月27日《新民晚报》 作者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