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网约护士”让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有望
2019-10-10
字体: | 阅读:100|

编者按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印发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市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相关责任、风险防控等提出要求。7月15日,《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宣告本市正式“解锁”网约护理这项服务。

这一全新业态直击就医“难点”,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勇敢探路。网约护理在上海落地近三个月,运行情况如何?在实际运行中是否遇到新问题?未来将如何健康发展?记者走访多家相关单位以及社区开展调研。

 

 

 

 

“如果老人每天跑医院,说明还比较健康,还跑得动。”医生间流传的这句玩笑话,道出老龄化时代的新问题: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遭遇“出门看病难”。

严格来说,上海的“互联网+护理”方案是在经过了长宁区、普陀区、静安区等多个试点探索后,才正式宣布落地的。作为沪上“互联网+护理”首批吃螃蟹的“政府正规军”,长宁、普陀等区不断总结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以提供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实地操作运用。“网约护士”能否破题老龄化时代“出门看病难”,为居家医养结合有序健康发展打下好基础?日前,记者走访本市多家“网约护士”试点单位,跟随“网约护士”接单上门,一探究竟。

上门护理是高龄老人的刚需,这让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不再令人担忧

记者釆访当日,上午8时,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吴慧琳换上出诊装备,她的手机显示上午有一单“网约”服务。

8时30分,吴慧琳按预约时间抵达天山四村,90岁的婆婆已在家门口坐等。“阿婆,没吃早饭哦,我们要测空腹血糖。”吴慧琳动作麻利,酒精消毒,采血,一分钟不到,空腹血糖测试完毕。“空腹血糖5.7(毫摩尔/升),正常,可以放心吃早饭了。”吴慧琳边说边把一次性采血装置投入收纳袋,带回医院集中回收。

步行5分钟回到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慧琳打开曹婆婆的电子健康档案,输入服务记录,一次“网约”服务完成。这一切基于长宁区在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家照护互联网服务平台——“天山美小护”。

社会老龄化加剧,以长宁区为例,截至2018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人达24.5万,区内养老机构仅36家,每百位老人养老床位只有两张……为对接大量老人迫切的居家服务需求,2016年“天山美小护”上线,希望据此打造一个集“医养结合咨询平台”“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居家照护服务平台”的医养综合平台。

同为上海“网约护理”探路者的普陀区地处上海市区西大门,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实际就医困难?经重点调研,2016年,普陀区在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试点“医@家平台”,提供“网约”医护上门服务。

总有一些人迫切需要医护服务,却出不了门!上海“网约护理”这些探路者探索运行两年多,总结出的服务特点很鲜明:高龄老人、卧床不起的肿瘤患者、康复患者等是“网约护理”的绝对刚需人群。

暴雪天里的感动!“网约护理”让糟糕天气不再成为老年人就医的“拦路虎”

“网约护理”还有很强的季节特点,比如每到冬季,尤其是暴雪等恶劣天气,网约单量会上升。不论是长宁,还是普陀,“网约护士”都向记者表达了类似感受。

2018年冬季,上海遭遇暴雪天气,70岁的张阿婆愁容不展,她不慎小腿骨折,又患有糖尿病足,血糖不稳定,必须定期抽血检查。得知“医@家”上门护理服务后,子女赶紧为母亲下了单。当时正是雨夹雪天气,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士长王怡接单后,准时赴约。

这趟“网约”服务原本已经顺利完成。但在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上,由于地面打滑,王怡骑的电瓶车侧翻了,医疗背包里的器械摔得七零八落,包括那个采了张阿婆血的试管。这可如何是好?王怡顾不得擦伤,急忙返回患者家中。

“阿婆,不好意思,需要重新采一次血。”王怡满怀歉意,张阿婆却满怀感动,“有你们上门,为我省了大麻烦呀!何况天气还如此恶劣!”阿婆爽快地让王怡重新抽取了一管血,带回去化验。一次摔伤,两次采血,却让王怡更真切明白“网约护理”背后的意义:这是一份对老人的关爱,也是给这些老人带来的便捷。

与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医养结合工作共同推进的,还有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以及在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医养毗邻建设模式,打造“普陀医养”信息平台,计划逐步辐射全区。以“网约护理”为契机,普陀区在探索打造“信息化时代的老人关爱新模式”。

“人生第一面锦旗”来自“网约护理”,科学激励如何跟上?

如今,真如“普陀医养”平台的老人注册用户2900多人,累计服务1937余人次。“医”“养”越走越近,给老人的夕阳生活带来更多保障。“天山美小护”从2016年12月上线至今,为辖区内人群提供服务1390人次,平均每天都在为居民提供“网约”服务。在繁重的日常医疗服务之外,“美小护”们的“网约护理”完成的服务回复率高达100%,满意度达98.5%。

吴慧琳告诉记者,天山街道辖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多了“网约护士”这个身份后,她平时需要穿梭于大街小巷,熟悉起这里的街道以及住在这里的人。70岁的王老伯癌症晚期,并罹患糖尿病足,他的爱人到天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时得知了“美小护”,就为王老伯“网约”了上门换药服务。接单后,吴慧琳上门了,但她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她打开敷料看到的是红肿、水泡带有血性分泌物的伤口。原来当时正值冬季,老人爱用热水袋,结果导致伤口被烫伤,发生了感染。吴慧琳赶紧联系医生共同出诊,对伤口作进一步处理。之后,她每天上门为老人换药,直至伤口痊愈总共近一个月。

“无儿无女,要不是你,真不知该怎么办。”老夫妻很感动,给吴慧琳送来一面锦旗。30岁的吴慧琳护龄10年,此前就职于二级医院,去年正式加盟天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说,没想到,人生中第一面锦旗来自于“网约护理”。

成就感是激励的一部分。“网约护理”是一个全新业态,社会力量与公立医疗系统如何分工、各级医疗机构如何协作、对参与方的科学绩效如何制定,事关这一新业态是否持续向好发展。如今这些相关难题也仍然在探索之中。

(摘编自2019年10月9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唐闻佳  记者李晨琰)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