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各区动态
>
松江区
松江:年轻人创办“幸福老人村”
2020-05-25
字体:
大
中
|
阅读:315
|
每个人都会老去。当你老了,最关心的恐怕是“谁来给我们养老”?不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衣食生活有保障。
提起养老院,许多人会和“暮气沉沉”联系起来。传统印象中,养老院里都是五六十岁“小老人”照顾八九十岁“老老人”。可是,也有例外。在上海,无论是公办还是民营养老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了进来,选择这份“朝阳产业”。
老人并不因垂垂老矣而比年轻人少些喜怒哀乐,少与老的“碰撞”,新意十足,彼此治愈。可是,留住养老行业中的新鲜力量,光靠情怀和理想远远不够。记者走访了不同类型的养老院,听从事为老事业的年轻人诉说心声,思索未来,期待为养老院留住这片生机,别让年轻人来了又走……
年轻人带来“新画风”
如今,农村养老比中心城区更加离散。可松江叶榭镇堰泾村的老人们是幸运的,他们在准“80后”蒋秋艳等人的张罗下,住进了“幸福老人村”,养老不离乡。
“幸福老人村”是上海新探索的农村互助养老社区,非常“原生态”。它的正式名字叫“上海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和我们通常所见的养老院很不一样,这里没有新建高楼,而是几栋两层高的普通村宅。创办启动之时,蒋秋艳就计划首先为堰泾村和临近农村的老年人提供24小时照顾护理、日间照料托养、居家养老等服务,并且尝试让已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农村老人也选择在这里集中养老。
除了蒋秋艳,创办者中还有律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按照上海养老机构建筑设计标准,对这些村宅进行连片改造。无障碍设施、智能呼叫系统、一键式电话和红外线监控等设备都配齐了,从这点上看,和城市的养老院没什么区别。
蒋秋艳笑言,自己的心态还和孩子一样。去过幸福老人村的人都说,来这里就像走进了幼儿园,很有朝气。满眼可见卡通装饰物,就连垃圾桶都是可爱的哆啦A梦、小黄人造型,田园的花草也让乡间的四季愈发分明。
“宝藏”老人带来启发
年轻一代选择养老行业,会不会苦闷又难熬?并不是。年轻人将视野聚焦于养老院,发现了不同的风景。而他们喜欢改造世界,为传统的养老行业注入了新思维。
作为农村养老社区管理者的蒋秋艳,在松江叶榭镇堰泾村土生土长的她,给村里老人创造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里,她打破了一些传统观念,进行新探索。
幸福老人村里,目前床位数49个,入住老人45人,平均年龄87岁,最年长的96岁。如果日间照料服务开放后,每天这里有近200名老人享受相关服务。
老人在这里,过的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只要手脚能动,老人们总在找活干。“传统养老院服侍好老人吃喝睡等问题就好,我们不希望老人每天在等待中度过,等天黑、等天亮、等老去。”蒋秋艳相信,“有事可做”才能维持人的生命力。老人们围坐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剥蚕豆、削莴笋,连自留地里种的菜和屋里屋外的绿植花草,都靠老人一起维护。
在幸福老人村,剥毛豆、蜗牛文化节、农家宴等有意思的活动就是蒋秋艳为老人和年轻人搭建的沟通桥梁。在这里,老人当起了“接待”,土灶体验中,手把手教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点柴火、烧菜。许多老人还有一门好手艺。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叶榭软糕,原材料配比、烹制火候和时间长短都有诀窍,年轻人不会使用传统工具,老人当起师傅,教他们做家乡特产。“有老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能传承。传承给谁?当然是年轻人。”蒋秋艳说,养老院是个很不错的载体。
养老场域再延展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领域研究员胡苏云发现,新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比较有活力的民营机构更容易吸引年轻人,老人的生态分布对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也就是说,老人年龄、学历、退休前所在行业分布越丰富,年轻人越能适应。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院里重要的岗位,但这一行业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不要将岗位‘窄化’了。”在她看来,有必要重新定位养老行业的生态结构。养老从业者的生态,同样需要多样化。而这样的多样性,可以满足有目标的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和高薪资的需求。
首先,护理不是狭义的概念。如今养老护理通常指的是生活行为的照料、医疗护理。实际上,护理不是简单的服侍,需要评估每位老人的身体、精神、心理、社交等实际需求。高科技、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发展是未来趋势,胡苏云说:“10年前,谁会想到如今大、中小学生全民上网课。若干年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后护理中最苦最累的活让机器人代替,而养老从业者面对的是更鲜活的人,这是机器无法胜任的。”
其次,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需要来自不同岗位的服务。比如护理、营养、烹饪、社工、医疗照护、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在业内人士看来,综合型人才也是养老行业未来最需要的,这些都需要在年轻人身上下功夫,为养老产业的未来布局。
一个行业开放性越大,社会认知偏差越小。养老产业实践者尝试打开养老院大门,可以与年轻人联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
蒋秋艳在幸福老人村里又有了新探索。她开设“乡村梦想课”,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开放养老院,给年轻人留些“观察岗”,“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个行业才有未来。”这两年,幸福老人村里陆续来了一些年轻人,有学设计、美术的,也有学社会工作、英语专业的。有一位大学生,为了写和农村养老主题相关的论文,搬来这里住了两三个月。她说,在这里,看到了最鲜活的人、最温暖的情,“养老院里,时刻上演着冷暖人生,它是每个人的一面镜子,从中映照自我和家庭。”
养老院的场域,其实还可以延展开来。老与少的联结,需要创意制造机会。
蒋秋艳建议,城乡养老机构可以彼此互动,建立联结。“城里一些养老院是封闭式的,乡村有个特点,老人可以充分感受四季变化,一出门就能闻到泥土气息。”她说,同样是每天散步,在城市和农村的环境中不一样,她欢迎城市里的老人多来乡间走走,花季时看鲜黄的油菜花,收稻谷时感受丰收的喜悦。
正如许多年轻人所言,每个人终究都会老去,养老产业多一些朝气蓬勃,步入晚景的老人也就多一份欢喜。他们所做的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摘编自2020年5月25日《解放日报》 记者彭薇)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