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三条路径”保障申城300万人次的老年居家照护
2018-07-26
字体:
大
中
|
阅读:116
|
三伏天,天热,有件事,也很热——完成申城全年300万人次的老年居家照护,长护险试点大力推进中。
老人在瑞金街道长者照护之家多功能活动室里画画、下棋,不亦乐乎。
瑞金街道长者照护之家里,老人们在活动室里玩套圈圈,动脑又动手 均为新民晚报记者周馨摄
2018年7月25日,“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审议。2018年1月1日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市推开试点,上半年共受理申请12.6万人次,新增服务老人9.4万人,累计提供居家照护服务近200万人次,超额完成201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人提供300万人次的居家照护服务”上半年目标。
申城养老民生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人们关注:“三条路径”如何保障300万人次居家照护?
拓宽渠道 提升老人支付能力
申城养老服务保障,一大要素就是支付能力保障。从2004年起,申城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经济困难的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券”,至2017年底,市区两级财力投入约17.9亿元,惠及12.66万人。“今年1月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试点,拓宽支付渠道,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有了制度保障。”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说。
支付能力,准确地说,是老年人养老照护的支付能力,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杠杆。曾经,困扰“居家照护”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支付能力。一些在医院治疗可以享受医保的项目,若改为居家照护,便无法享受医保。扩大居家照护覆盖范围,亟需拓宽支付渠道,提升筹资支付水平。
2016年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等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2018年1月1日起,在经历了区域试点之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推开试点。吴坚、李华等多位市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医养结合,他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正是通过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以及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无疑,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有效拓宽支付渠道,缓解失能老人的家庭风险。
申城首家居家照护专业机构“福寿康”经历了“长护险”从个别区试点到覆盖全市的过程,案例表明,假如评估后老人在家一周接受5次服务,每次费用65元,一个月费用为1300元,其中,医保支付90%,即1170元,老人个人支付10%,即130元,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经济负担。
曾经,失能老人享受专业居家照护,一大障碍就是费用问题,长护险让费用问题变得轻松。2018年,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人提供300万人次的居家照护服务,是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既定目标。“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显示,下半年申城将持续用力做好民生工作,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
畅通信息 “养老顾问”广泛布点
长护险,很好,可是,怎么申请呢?南昌路44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元旦一过,中心就接到了不少咨询电话,大家都在问,长护险是否只能在户籍地办理,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怎么做?“我们答复老人,‘长护险’申请全市通办,在居住地通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近办理,更便捷。”瑞金二路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员乔精敏说,长护险接地气,半年来的咨询电话没停过。
这样的热点问答,不只发生在南昌路44号,还有申城各个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确,多数市民都不熟悉养老政策,不了解养老资源,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推广长护险制度,如何解决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上半年,市民政局试点推出了“养老顾问”制度,畅通养老服务信息,打通养老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主要涉及三种类型——
■ 街镇顾问点 设立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者分中心,依托现有的工作力量以及街镇其他养老工作管理人员作为养老顾问。
■ 村居顾问点 设立在居委会、村委会,依托居村委成员作为养老顾问。
■ 专业机构顾问点 设立在社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机构管理或者服务人员作为养老顾问。
“养老顾问,主要帮助老人和老人家属咨询养老政策、链接养老资源、提供养老建议,甚至制定养老方案。”蒋蕊说,今年5月以来,全市分两批共推出104家社区“养老顾问”点,培训了200多名“养老顾问”,服务老人近万人次;下半年“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将运用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分析推荐技术,重点开发线上“智能养老顾问”,为老年人提供自主查询、智能向导服务。
专业评估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进入三伏天,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徐玲医生,除了忙门诊,还要忙评估。王医生和上海康乐家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的项目助理李嘉薇,要不停地赶到社区老人家里,这两位“客人”有同一个身份——评估员。在长护险制度试点推进中,评估员是一个重要角色。
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都是长期失能人员,需要对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进行评估,才能确定照护等级,实现照护服务与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合理匹配。依据统一需求评估得出的照护等级,是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目前,评估等级分为——照护1级、照护2级、照护3级、照护4级、照护5级、照护6级,以及其他情况。这“其他情况”,包括未达到照护1级,以及建议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其中,评估达到照护2至6级的,可以享受相应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与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公平匹配。”蒋蕊说。
2014年,申城整合卫生、民政、医保等领域各自执行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指标,形成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参数和照护等级标准,照护等级分为1-6级,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老年人进行评估,提出评估结果。2015年开始在部分区试点,2016年逐步向全市推广。伴随长护险制度的探索推进,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又成为长护险的准入门槛,老年人根据评估等级,享受相应的长护险待遇。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累计申请12.6万人次,已评估10.4万人,符合长护险照护等级9.5万人。这些评估结果,为申城继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全市已成立32家区级评估机构,评估网络初步建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完成培训获得证书的评估员已达10641人,其中A类4374人,大多原来即为养老类评估员,以及护士;B类6267人,至少具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大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迄今,取得资质的评估员已经覆盖全市各街镇,众多专业评估员,就像王徐玲医生、李嘉薇那样,在酷暑天里,也还在为老护险需求评估奔忙。这样的专业队伍,让长护险公平合理地覆盖应覆盖老人,有保障。
(摘自2018年7月26日《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姚丽萍)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