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从“至尊老人的家”到“成就老年价值”
2020-07-20
字体: | 阅读:172|

引子

我时常感动、感慨于这样的“人生画卷”——

88岁的钢琴家郭慧秋,成长在枝繁叶茂的迈尔西爱路上,也即今天上海茂名南路的锦江饭店沿街公寓,她青少年时阅尽“东方巴黎”的风姿,中年备受“运动”冲击,晚年栖居秀沿路上的亲和源,终于感叹“老天不薄”而怡然自得。昔日驰名海内外的燕京、圣约翰、沪江等早已入了“历史”,恰恰在亲和源,我遇识了受过这些学府熏陶的“学霸”,他们历经曲折,晚年在此扎堆,一起优雅、快乐地变老。而耳熟能详的牛犇、乔榛、任桂珍、童正维、陈奇等诸多老艺术家,也不约而同地加盟亲和源,继续绽放才艺,发光发热……

什么魅力让见多识广的老人趋之若鹜?养老又何以从“孤寂”走向“时尚”?



奚志勇矢志颠覆与创新,引领市场化养老 (肖像摄影:周晓)



奚志勇策划举办中印文化艺术夏令营,与印度学生共同联欢 (摄影:金鑫)



坐落在秀沿路上的亲和源,胜似当代“桃花源” (摄影:金鑫)



一批老艺术家在此扎堆养老,形成一道独特“风景”


聊起这一切,不得不从一位上海大叔说起。他叫奚志勇,“快乐养老”的探路者和先行者。当今市面上丰富多彩的现代养老机构,或多或少都受他的养老主张和服务模式之影响。他抱以浓烈的理想主义情怀,率领团队并引领行业,掀启了中国内地市场化养老的变革,他们积极探索超越“床位”观念的现代养老1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折射出中国养老顺势而为、不断满足新时期老人荣光与梦想的时代印迹。

第一章

超越“床位”,开启新路

中国市场化养老的开启,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一天,身为上海南汇区康桥镇干部的奚志勇正在浙江温州出差,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电话,告知:“母亲生病住院,急需安排照料”。彼时还没有手机,刚刚下榻旅馆的奚志勇接听电话后心急如焚,连夜辗转反侧:父母年事已高渴望子女侍奉,可是工作这么忙,哪里脱得了身?就在彼时,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入了他的心底:替父母寻找一家“好的养老院”。

无独有偶,在上海投资创业的温州儒商周星增,有一天与奚志勇彻夜畅聊,谈到自己从商后,母亲叮嘱的心愿有二:一是创办一所民办高校,广招天下寒门弟子;二是创建一所现代养老院,让老人摆脱孤独,享受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式的快乐。

他俩互相袒露心迹,惺惺相惜。于是,分管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奚志勇,先竭力帮助周星增实现心愿之一,于平地上盖起了民办高校——建桥学院,如今芳菲满园,桃李芬芳。之后,规划建设周星增第二个心愿时,奚志勇干脆将自己全身“搭”进,毅然辞官下海。

“不得不如此,”奚志勇说,“现代养老是个空白,需要义无反顾地去开天辟地。”

诚然,当年民政部有个高管访遍各地养老院后,曾“黯然神伤”地说,我这辈子不想去住任何养老院的。因为彼时的养老机构,清一色是“床位”思维下的产物。所谓“床位”,一如医院里的一张病床。1979年,当上海率先步入老龄社会,负有民生“托底”责任的各级政府倾力于公办养老、公建民营养老等建设,着力建设的就是增加“床位”;政府以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引领,发掘和集中各种资源扩建养老床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等等。但毋庸讳言,即便政府拼尽力气“奔跑”,也无法追赶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更无暇顾及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何为个性化养老?10多年以前聊及于此,人人一脸迷茫。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老人对于老年怎么回事,也像孩子般无知。困难时期成长的一代老人,一听“养老院”三字就心惊肉跳,他们从市面上养老机构看到的养老图景,是多位老人共住一室,每位老人拥有一床一柜,其余皆为公用,“床位”养老毫无隐私,更遑论尊严。

奚志勇和周星增看清了这一社会“痛点”,他们同情老人处境,头脑里却产生一种“逆向”思维:健康老人都不愿意去床位服务为主的养老机构,并不说明他们不需要适老化服务,而在“床位养老”模式之外,是不是存在符合新一代老人内心需要的养老方式呢?

奚志勇逢人就挑起这个话题,还钻研资料,最终,“养老社区”概念令他兴奋。

“养老社区”,英文是“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简称CCRC,意为具有复合型养老功能的社区,它从老年的生理、心理出发,以无障碍和人性化设计理念设计建造,适当介护、介助,使得老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选取与身体相适应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不正是颠覆“床位养老”,一改“你供给我接受”的方向吗?!

“不能否定‘床位养老’的历史贡献和现实需求,但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理应给活力老人提供更加先进的养老服务。”奚志勇说,这一想法,得到了长江商学院老师和同窗的热情鼓励。奚志勇是在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大力举荐下报考长江商学院的,在那儿,他接触到新鲜的工商管理理论和知识,更坚定了走创业道路的信念。

经过拿地、设计、基建等诸多环节的艰苦奋斗,2007年底,16座弧形建筑昂然矗立。上海市相关领导接见奚志勇时,听取了他的汇报,并表示,政府支持兴建全国第一座养老社区,并提出殷殷期望,希望亲和源成为上海市探索市场化养老服务改革的“样板”。

毋庸讳言,甫一面市的亲和源,因“50万元1张会员卡”旋即引发媒体热议,一时间,原想第一批品尝现代养老的许多老人陷入了犹豫和观望,裹足不前。

争议持续了一段时间,却无法阻挡老人对高品质养老的硬需求。随着亲和源推出“夏令营”“秋令营”“同窗会”“老友会”等各种试住,“不一样的体验”加上周边房价的扶摇直上,引发养老会员卡热销。亲和源成了市场化养老领域冲出的一匹“黑马”,受到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视察和鼓励。良好“口碑”不胫而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同行闻讯频频飞来上海,一睹“中国式养老”的真实面目,英、美、德、日、韩、新加坡等国际知名媒体对“中国式养老”给予积极报道和评价,前来考察取经的内地企业和机构更是络绎不绝。

第二章

开掘“内涵”,勇闯“第一”

会员制养老服务,是奚志勇“颠覆”传统养老的模式创新。

“新”在何处?奚志勇一言以蔽之:“我们与养老地产商的差别是,人家卖掉一套房意味着一桩买卖的结束,而我们每卖出一张会员卡,漫长的服务才刚刚开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会员制养老,究竟有哪些外人“看不见”的价值?

深入其间,发觉“堂奥”还真不少。首先是拥有充分的自由和隐私,让会员获得“至尊感”。具体而言,会员入住亲和源后,关上小门跟享受其他现代公寓一样,但从打开门的那一刻开始,能遇到一群志趣相投、亲热往来的朋友。亲和源运用数据管理技术,为每位老人建立专属的生活模型、健康模型、快乐模型,全方位提供适老化、人性化、精准化的服务。譬如,入住老人拨打“6001”中心电话或摁动家里每个房间设有的红色紧急按钮,24小时随时可以唤来充满善孝情怀的服务秘书,“胜似子女就在身边”的安全感,让老人感到满足,也让远在海外或忙于奔波的老人子女倍感放心,他们只要与老人以及养老院秘书保持短信或微信联系,便能随时了解长者的身体及精神变化,天涯如咫尺。会员制养老的精细化服务,覆盖了“生活”“健康”“快乐”等各个方面,譬如,你明天想吃什么,想买什么,想跟谁“三五小聚”等等,均可吩咐“生活秘书”安排;亲和源社区设有医院,负责会员的健康体检、资料归档、日常配药等等,大凡全科医生能做的,他们都做得十分专业,且在老年病方面尤显特色,此外,你想去三甲医院看病配药,事先跟“健康秘书”预约,届时便有小帅哥或小美女秘书陪去代办挂号、刷卡等等。你若想找人打乒乓、玩桌球、唱歌、跳舞、搓麻将等等,“快乐秘书”则会热情张罗,帮助安排场地,或凑好“搭子”。

当然,秘书式服务不止于此。当老人遇到生日,当老人一整天没有出门露脸,当老人晚上睡不着……亲和源秘书会像子女般细心观察,适时提供帮助。对于亲和源有别于床位养老服务的“硬核”,奚志勇表示,首先它是老人“家”的延伸,是其丰富生活和社交的延伸,而不仅仅是围城里一张“病床”;其次,倡导“Yes”文化,亲和源所有服务,都以最大程度满足老人一切需求为中心,随时让老人可以“叫到人”;第三,遵从“用进废退”的科学规律,鼓励老人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促进其大脑和器官保持发达,当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秘书们才及时介入并给予满足,而不是将机构服务“强加”于老人身上。

有个会员告诉我,他对会员俱乐部的尊贵感,源自脖子上悬挂的一张卡。那是一张神奇的卡,能自由地进出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场所,也可以作为吃饭、购物、娱乐的支付结算,一旦发生摔倒或其他意外,这张卡还有“救命”功能,会自动向“控制中心”发出信息,从而及时获得急救。这张小小的卡,还可以转让、继承,市场价值随房价攀升也“翻了几番”。

亲和源的会员都是“社区的主人”。会员理事会是一个常设机构,由老人们通过民主协商推选会员代表,与公寓代表共同组成。入住老人有啥服务建议或改进意见,随时可以找理事会反映,理事会还参与养老社区所有运营管理及服务质量的监管与评估等。

第三章

鼓励梦想,成就价值

“老了又怎么样”,渡边淳一长篇小说《复乐园》里的一句法语“Et Alors”,成为了奚志勇的口头禅。他一直激励身边的老人:不要被“老”束缚,任何时候都可以有梦想。

奚志勇对养老的看法,常常与世俗的“大相径庭”。他执拗地认为:不能一说养老服务,脑子里只有那些失智、失能、孤老等等,为数更多的健康老人也有权利享受养老服务。他常常对人说,入住亲和源的都是白发小伙和资深女郎,人生之旅进入“退休”后,意味了新生活的开始,年轻的时候囿于经济条件无法追求的梦想,这个时期再不奋力追寻,更待何时?!

身为“后浪”,我常常羡慕“前浪”在亲和源的精彩生活。他们从战乱、运动、物质短缺等一路走来,现今终于变得“无忧无虑”,无论学习唱歌、乐器、绘画、游泳、太极、门球等等,想到就去,只恨一天24小时太少。亲和源里,有年近80岁的祖母级美女身穿“比基尼”在海边翩翩起舞,有多位老人年届90岁还跟团乘飞机出游。他们活得自由自在,也常常感叹“幸逢盛世”。我在那儿多次遇见,昔日燕京大学医学院“学霸”、曾在中国远征军印缅边境丛林战期间任美军翻译的祝寿嵩伯伯,在99岁高龄,依旧独自去亲和源社区的游泳池“挥臂斩浪”;我也多次“撞见”一群知识老人兴高采烈地排练合唱青春时期的“老歌”,那一刻的“人生图景”万般优雅静好,可谓人世间最美丽、最温暖的画面。

亲和源老人个个比上班时期更为忙碌,多达40多个兴趣小组,使得他们跻身“忙碌族”。奚志勇认为,养老不能坐等“老去”,优雅、健康、快乐地变老,才是“硬道理”,因此,他不仅想方设法给予兴趣小组以适当资助,还发明“亲和币”,一种可以在社区内部换取食品、生活用品等实物抵用券,用以奖励那些活动积极分子,以及利用一技之长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会员。这一“发明”,有效地调动了老人的积极性,他们热心参与各种智力服务,还有效地预防了自身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实现了一举多赢。奚志勇“别出心裁”,鼓励和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护服务,这可谓“亲和源的独创”:无数活力老人以投身“志愿者服务”为荣,每周定时去坐落在同一个社区的颐养院,为瘫痪在床的哥哥姐姐们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做手指操,朗诵诗歌,唱歌聊天等等,颐养院老人则非常青睐低龄老人的“串门”。

亲和源的“养老变革”内涵极其丰富。堪称全国第一座养老社区的亲和源,在奚志勇眼里是1.0版;前几年,亲和源就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0版,早于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好几年,其充分实践形成的不少做法,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眼下,他们正研究规划养老服务3.0版,意欲将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教育养老、文化养老等深度融合……走过10多年的他们,依然敢想、敢干。勇敢探索与用心做事,成了亲和源的文化基因。奚志勇认为,市场化养老既是产业,也不尽是产业,它是以商业思维去运营公益事业!他坚信,养老服务既要怀着公益之心去做,也要善于发挥企业化运作,也正因为如此,亲和源在养老道路上越走越宽,近几年还主办中印学生文化艺术夏令营,既助推民间外交,也让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会员发挥才智,一举两得。

第四章

扬弃传统,创新文化

人间重晚晴,敬老孝为先,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斗转星移,身处壮年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一对夫妻上面,往往有4个60岁出头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之上,还有若干耄耋之年的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如此家庭结构,导致新一代压根儿做不到“床前明月光,照护老人家”。奚志勇看出,传统“孝文化”正面临消解,而人口老龄化掀起滔天巨浪,呼唤“市场化孝道”出现,亲和源可谓应运而生,肩负重任。

奚志勇主张,不要笼统地将老年视作弱势群体,更不要一味地抱着对弱势群体“布施”的心态去对待养老,而应该让不同阶段的老人都有尊严地自主选择生活。

他认为,随着生理年龄趋老,头发花白,记忆衰退,心力减弱,腿不利索,“三高”以及其他老年病发生,不足为奇,该治疗就治疗,该锻炼就锻炼,“但无论如何,心态这玩意儿,非常重要”,他说,“有的人才十七八岁,或三四十岁,在心态上已接近老年,对新鲜的事物、美味的食物、远方的冒险、热烈的性爱,失去了追逐动力,上班下班,吃喝拉撒,似乎都是惯性使然;而有的人,七八十岁,甚至岁数更大,头发、皮肤、身体内部的器官多少也长出了‘锈迹’,却因为心态年轻,每天兴致勃勃地约朋友聊天、唱歌,甚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坐飞机去远方海滨,在沙滩上、海水里奔跑喊叫,岁月会‘遗忘’他们。”

当他率先创建的养老社区以及会员制养老服务,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在10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本纷纷涌入行业,群雄逐鹿的时候,他又跑在前沿,去探索老人的心灵照护,带领老人“仰望星空”,从哲学、科学等多个方面领悟生命的意义。他还主编出版了《人,究竟应该活多久》著作,意欲让更多的老人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既享受无穷无尽的人世乐趣,也直面“告别”,不复恐惧,不留遗憾,变得安然祥和,心静如水。

第五章

继续“在路上”,痛并快乐着

奚志勇是1960年生人,从小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滋养,渴望像保尔那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要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他笃信“伟大出自平凡岗位的坚守并追求极致”,并崇尚“人的一生必须有所作为”。所以他持之以恒,将聪明才智、激情梦想倾注在“快乐养老”的探索和创新上。他的思考和实践,让我看到,中国养老,从农耕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经历了万般曲折。在这一长河里,奚志勇以前瞻眼光和非凡魄力创建中国第一座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一体的养老社区,率先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鲜明地提出“养老改变生活”“公益成就老年价值”等理念,采用会员制服务模式确保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与品质化,完整构建全方位秘书式服务体系,搭建系统与专业化分工的养老平台,创建会员自治管理以及首创养老人才“特训营”等,使他无愧于“养老先锋”之誉。

上海市民政局曾组织专业力量编撰《大城养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一书,书中肯定了亲和源拥有的一系列“首创”,包括会员制养老商业模式、持有型养老住区的整体运营、适老化建设和日常服务的细节等等,并表示“亲和源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由此,许多人看到了他身上的光环——身为中国“快乐养老”的创领者,奚志勇将“CCRC”(养老社区)以及会员制养老推向了全国,也赋予“中国式养老”以丰富的内涵。但,基于无数次深入调研,我也切实“发现”,奚志勇内心也有着痛苦和忧伤。养老事业并不是坦途,充满崎岖,他曾因为社区内一幢建筑长期被有关部门侵占而状告无门,愤怒至极,欲哭无泪;也曾因资本市场的短期“对赌”导致品牌受损,内心泛起阵阵悲凉……但是无论道路怎样曲折,男儿有泪不轻弹,他选择的永远是勇敢地继续前行,“人生也是舞台,不到谢幕,永远要做最好的自己”,奚志勇以此作为鞭策,斗志昂扬地越过一个又一个路障,而这一切一切,都基于他心底的一种深深的爱,对老人、对养老事业深深的爱!

大爱不言,下自成蹊。一位领军人,带领一群有理想、有爱心的从业者,艰难开创,砥砺前行,为中国市场化养老发展掀启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2020年7月20日《文汇报》  作者丁曦林)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