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走进渔阳里 重温党史上的诸个“第一”
2020-10-01
字体: | 阅读:190|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存下来的革命遗迹多达440余处。在这个十一黄金周,如果你想开启一趟“红色之旅”,感悟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那深藏在上海市中心的这条南北向石库门弄堂——渔阳里,无疑是不能错过的一站。



位于今天南昌路100弄2号的老渔阳里。 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历史照片中的新渔阳里




中共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



1920年8月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由于疏漏,书名被错印为《共党产宣言》


渔阳里的红色景点共有两幢小楼,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别为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及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这两处看似寻常的石库门建筑,却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初期活动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创造了党史上的诸多“第一”。

2020年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建100周年,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这三件影响中国历史、载入史册的大事都发生在渔阳里,建党前的相关筹备活动,也都发生在渔阳里。

“在这片街区内,中国先进分子完成了精英聚集、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筹建全国代表大会等工作,实可谓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团的发源地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瑊这样表示。

孕育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时间回到1920年的春天,彼时的南昌路还叫环龙路,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人,带着行李走进这条路上的老渔阳里2号。他是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这一年早些时候,为躲避追捕,陈独秀与李大钊迎着鹅毛大雪,乘坐带篷骡车悄悄离开北京。李大钊和陈独秀约定:我在北方,你在南方,我们分别为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做准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陈独秀入住后,以其在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许多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满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仿佛有着神奇的磁力,这里先后聚集了李汉俊、俞秀松、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李达等一批新文化运动者和早期共产主义者。

毛泽东亦曾经在1920年来上海时到此拜访陈独秀,他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说:“我与他(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聚集在陈独秀周围的精英群体是“那批有志于搞政治而倾向于马列主义的新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程度高、年纪较轻、对新兴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富有革命朝气。据陈望道回忆:大家住得很近(都在法租界),经常在一起,反复地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

1920年4月,俄共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华,经由北京来沪,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陈独秀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李汉俊等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当时名为“社会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并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8月,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议决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最初成员有陈独秀、杨明斋、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等。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即致函各地,建议“组织支部”;同时施存统去日本,陈公培去欧洲,联系了有关人员;11月拟订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因此,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筹建全国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发起作用。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堡垒,见证《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校对和策划出版

共产党早期组织极为重视宣传工作。陈独秀曾说: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李汉俊也说:要搞社会革命,便不得不依靠宣传。

1920年陈独秀寓居上海,影响巨大深远的《新青年》杂志也从北京迁回上海,编辑部即设在老渔阳里2号陈家。这一年9月,《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正式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还特设“俄罗斯研究” 专栏,开展社会主义讨论。该刊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读者,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的重要阵地。

这里还是中共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第一个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的编辑部。

而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亦是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当时,陈独秀、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在白尔路三益里17号(今自忠路,济南路与顺昌路之间)的《星期评论》编辑部商讨后,决定由陈望道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同乡好友邵力子出面,向陈望道发出了邀稿函,请他试译《共产党宣言》一书,计划译好后在《星期评论》上连载。

为了潜心翻译,陈望道回到了故乡义乌分水塘,“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还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佳话。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后,《星期评论》社希望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的编辑工作。于是,陈望道来到了上海,与渔阳里的不解情缘也由此开始。

据记载,陈望道到上海,寄住的是邵力子家——太平桥三益里5号。陈望道住在三益里,去的最多的地方却是渔阳里。他把译稿连同日文、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了李汉俊校对,李汉俊校完后又交给住在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再校,最后由陈望道改定。

当时经费十分紧张,就在此时,共产国际远东局维经斯基来沪找陈独秀商量成立中国共产党一事,陈独秀提出了拟出版 《共产党宣言》的设想,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维经斯基当即表示可予资助。为此,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设立了“又新印刷所”。

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首版刊印了1000册,很快售罄。由于疏漏,当时书名错印为 “共党产宣言”。次月,书名更正后,改封面颜色为蓝色,又加印1000册,也很快售罄。

“老渔阳里2号,参与并见证了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校对和策划出版。”李瑊介绍,不仅如此,陈望道还曾入住于此——1920年年底,陈独秀去广州,陈望道接任 《新青年》主编。因工作需要,陈望道搬到老渔阳里2号楼下统厢房借住。在这座党的早期指挥部里,他独当一面,为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00年前,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首个青年团组织

如果说,老渔阳里孕育了党的诞生,新渔阳里则孕育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发起成立,俞秀松担任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

新渔阳里6号,原为戴季陶寓所,后来为中俄通讯社社址——1920年4月维经斯基来华时创办,负责人为杨明斋。

20世纪初年,以学生为核心的“青年”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被赋予了担负“救国使命”的特殊义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敬告青年》中明确宣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老渔阳里是相互配合的:秘密的党的会议都在老渔阳里召开,公开或半公开的活动在新渔阳里进行。”李瑊如是说。出于创建先进政党、从事革命实践的需要,1920年9月,新渔阳里6号挂出了“外国语学社”的招牌,对外称:“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其实,这是党开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用学外国语掩护革命活动。

在这所特殊学校里,陈望道亲自讲授《共产党宣言》,他特别注重结合时局、洞察当时的时代风云,关注和回答100年前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外国语学社,老师大多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汉俊教法语,袁振英教英语。李达教日语,俄语课由校长杨明斋和维金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任教,学生增多后,又聘请了王元龄任教。学生主要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为赴苏俄作准备。

在如今的新渔阳里6号,仍保留着百年前的场景:一楼厢房排着长凳和课桌,挂着黑板,当年,10来平米的教室内,最多时要挤进50余人。

当时,学员主要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或青年团推荐,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元6角,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内心富足、信仰坚定,有时节衣缩食,5个人分吃4个人的饭菜,用省下的那一份饭钱购书买报。青年学生在上课之余,积极参加革命实践,下厂调查、撰稿、发行,有些人还参加油印、运送、散发革命传单,1920年上海第一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筹备活动,1921年“三八”妇女节纪念会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筹备会,都在这里举行。

刘少奇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在渔阳里学习生活了八个月之后,他经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介绍启程赴俄,辗转到莫斯科学习,在那里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萧劲光、任弼时、罗亦农、汪寿华、谢文锦、王一飞、梁柏台、李启汉……和刘少奇一样,1921年春天,先后有30多名学员分三批去莫斯科学习,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据相关人士回忆,老渔阳里2号原先与新渔阳里6号有弄堂相通,两处相隔仅数十米。当年,可从南昌路直通到淮海路,在这里匆匆来往的有许多将民族兴亡、国家前途视为己任的革命青年,弄堂里常常回响着他们的读书声、论辩声,这条通道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小道”。如今,静静凝听历史回响,仿佛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激情飞扬、热血沸腾。

相关链接

渔阳里:革命征程的起点

◆创建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1920年8月,在老渔阳里2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致函各地,建议“组织支部”,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

1920年春陈独秀南迁上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影响巨大的《新青年》编辑部即设在老渔阳里2号陈家。《新青年》杂志从第八卷第一号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0年9月,成立新青年社,这是共产党组织建立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专事出版发行《新青年》。改组后的《新青年》特设“俄罗斯研究”专栏,开展社会主义讨论,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

◆创立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

1920年8月22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共产党组织成员不论年龄大小,都加入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向各地分发团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团的组织,并经常与各地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实际上起到了发动和组织成立中国青年团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干部培训学校——外国语学社

1920年9月成立,设于新渔阳里6号,由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外国语学社的办学目的,一为掩护团的工作,二为培养党团干部,学生都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荐。

◆推动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家中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然后将译稿带到上海,由陈独秀、李汉俊校阅。

◆创办《共产党》月刊

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之际,出版《共产党》月刊。这是上海共产党组织的内部刊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的出版,在中国擎起了第一面共产党大旗,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毛泽东称誉为“旗帜鲜明”。

◆成立第一个由中共组织领导的工会团体——上海机器工会

1920年10月,在新渔阳里6号召开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11月,上海机器工会在白克路207号(今凤阳路186号)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等到会发表演说。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工会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筹备之处

1921年6月,李达、李汉俊以老渔阳2号为联络处,进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致函各地的共产党组织委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会议,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7月30日,会议因租界密探闯入而中断。当夜,李达、毛泽东、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渔阳里2号商议继续会议的办法。

(摘自2020年10月1日《文汇报》  记者李婷)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