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8点,年过古稀的盛奶奶走出家门,沿着熟悉的街道慢悠悠地走了七八分钟,来到上海外滩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这里是盛奶奶和周边不少老年人享受助餐、日间照料和医疗等服务的场所。为老服务中心的老式窗子上贴着精美窗花,阳光透进来,明亮温馨。室内墙壁上装饰着老照片,让老人们倍感亲切,觉得有家的感觉。
在上海,许多老年人和盛奶奶一样选择居家养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上海走出了一条社区嵌入式养老之路,越来越多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食堂,出现在社区中、家门口,方便老年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享受高质量养老服务。
适老化改造助力“原居安老”
“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居家适老化改造2.5万户。
之所以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因为我国老年人大多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无论是在家,还是在社区,“原居安老”,首先需要提供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环境硬件。
为此,上海在部分街道试点开展面向老年人家庭的居室环境适老化改造。目前,首批精心运作的改造项目已具雏形。其中,江阴路88弄以上海特色民居石库门里弄住宅为原型的改建,独具特色。近30平方米的空间里,建有厨房、卧室、浴室,并配有扶手、抓杆、防滑垫等适老设施,保障老年人居家安全,满足其对高品质居家生活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适老化改造尝试了“政府补贴+企业让利+老人自负”的新路径。2020年7月底,上海市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老年人提供基础产品、局部改造及全屋整体改造三种服务包,同时梳理出60余项产品和服务,供老年人任意组合。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7月2日,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为完善社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增添一块重要拼图。
该中心分为三层,内设有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助餐点等功能。同时,上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便捷为老服务,老人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入住养老院、助餐申请等服务触手可及。
中心还与毗邻的东明卫生站进行资源链接,为老人提供健康指导与医疗康复服务,中心内设的护理站服务点,可实现长期照护险的服务对接和便捷结算,形成“医养融合”。
截至去年底,像这样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上海共有320家,同时还兴建了各类功能型养老服务设施,包括187家短期托养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72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6150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逐步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根据规划,至“十四五”末,上海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达到500家。
开发更多助餐服务场所
为解决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吃饭问题,上海建设了密布社区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包括在街镇建设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以及遍布社区家门口的助餐点。
对老年人来说,助餐场所不仅要离家近,更重要的是吃得实惠、吃得放心。在外滩社区食堂,一份盐水鸭和一份烂糊白菜肉丝,不到20元,高龄老人还能享受八五折优惠。在武宁片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老年人可享受满15元减3元的助餐补贴。
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1232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每日供餐量在10万客以上。同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少社区老年食堂在原材料可追溯、结算支付等方面用上了智能技术,提升服务便捷度。
据悉,到2022年,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预计达到1600家以上,至“十四五”末,助餐服务日供客能力将达到25万客。
(摘编自2021年8月23日《工人日报》,记者:钱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