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海老年人的高峰期将会出现在本世纪中叶,到时差不多有700万老龄人口。”在2019年12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神户大学联合论坛暨中日企业创新合作论坛上,上海市福利中心主任、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说。这意味着,再过30年,全城老人要比现在多200万人左右。
养老业内有一句话:中国养老先看上海,上海养老先看日本。鉴于日本老年人超就业人口12%的高占比,以及他们百岁老人仍能就业的典型事例,上海有何创新之策可为?如将2013年视为中国养老事业大发展的元年,有统计表明至今的六七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已下发300多个相关文件,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海老年人口就已经超过503万,老龄化程度则已经超过34%,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个老人。到2018年底,上海全市拥有712家养老机构,设有14.42万张的养老床位,并正在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等,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相互融合。徐启华对此的基本判断在于“五个转变”。其一,从过去仅将养老作为民政部门的民生问题,更多地转向事关全民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二,从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的转变,“有一张床”过渡到“有一间房”的需求;其三,从单一的形态向复合的形态转变,满足“衣、食、养、娱、康、教”;其四,从最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最最传统的服务型业态,向高科技深度介入的行业转变,包括康复数据等大数据以及健康服务等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走进养老业。最后一个转变,在于养老服务业正在从原地养老向跨区养老转变。徐启华认为,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形成规划纲要,这也为养老服务领域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众多老人在本地之外又多了一种选择:考虑到价格、环境、服务等方面因素,转为邻近地市养老。(摘编自2019年12月7日《解放日报》 记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