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一位平民摄影师镜头中的上南路巨变
2018-07-13
字体: | 阅读:309|

这些年上南路一点一滴的变化,生活在周边的居民,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在上南路北段的周家渡地区,2018年69岁的魏民在这里住了近30年,是一位特殊的历史记录者。从2004年至今,14年的时间里,他在周家渡拍摄了数万张照片,用镜头一帧帧记录下了世博前后,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真正所谓“翻天覆地”的巨变。

 

 

2004年上南路街景(魏民摄)

 

 

2005年的上南路浦东南路路口(魏民摄)

 

 

2016年的上南路浦东南路路口(魏民摄)

 

在周家渡住了半辈子,他用镜头见证世博奇迹

在中华艺术宫东南边的雪野二村,因为紧邻世博园区,被称为“世博第一村”。小区中的一栋楼下,由居委会专门挂了一块“摄影楼”的标牌。居民们眼熟的附近街景都镶在了一幅幅相框里,顺着墙沿从一楼挂到四楼,一直延伸到魏民的家。

魏民从1980年代末就住在这里,附近的一街一巷都趟了无数遍,再熟悉不过。而上南路,在他看来,是整个周家渡地区的一条核心的轴线。每天傍晚五六点钟的辰光,下班的工人从渡口两边的四五家工厂纷纷汇入上南路,就好像一条沸腾的河流,在路边的几个小摊小店旁边打几个漩,然后顺着这条长长的马路向南流动,一点点散入路边各自的家——这曾是十多年时间里,魏民看惯了的上南路风景。日子一页一页地翻过,静水深流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而周家渡的大片地区,都被划归为世博园区。魏民说:“我知道,前所未有的变化将要在这里发生,必须要记录下来。”2004年起,魏民开始用一台单反相机记录周家渡的变迁。

骑一辆破自行车,背一个破相机包,魏民开始频繁地出入周家渡的各个角落。为了一个俯拍镜头,他只身爬上厂区内三四十米高的铁塔,攀爬的时候塔身还微微摇晃;他也乐于在棚户区走门串巷,与养鸽人、船工促膝长谈。从停运前的周家渡轮渡渡口,拆迁之前的浦钢公司(即原上钢三厂)、周边棚户区,到世博园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拔地而起的摩登建筑群,再到人山人海的世博会盛况、世博会结束后现代化的文娱生活景观一处处呈现出来,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在短短十数年间经历的跨时代巨变,在他的镜头中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新旧景象的对照背后,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缩影

得知记者要采写上南路的变迁,魏民特意整理出数组上南路的新旧街景对比照。一张摄于2005年,在一片密集的厂房、棚户区和居民楼中间,钢厂的办公大楼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醒目的“地标”。另一张摄于2016年,在开阔整洁的道路边,世博源、中华艺术宫和远处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构成了崭新的现代化文化景观。魏民觉得,这些照片“有意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新与旧的直观对照,他更看重其中隐含的城市发展的逻辑和脉络。

长期用相机记录这里的变化,魏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行家。他指着一张张照片中沉积的钢屑、锈蚀的厂房,感叹道:1949年后钢铁、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曾经为周家渡带来了巨大的繁荣,但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瓶颈。随着厂区扩张而伴生的棚户区中,一些人当年依然用着木质马桶,用自制的简易天线收看仅有的几个电视频道。

正因如此,世博园区的建设给城市面貌、给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魏民有着深切的感触。在他看来,周家渡发生的喜人变化,是上海在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缩影。

百姓生活的改变,才是马路变迁的意义

魏民说,相比于拍摄美景,琢磨构图、色彩,他更喜欢抓拍人:“百姓是真正的主角,我拍周家渡的变化,主要还是拍人的变化,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因此,在他的照片中,随处可见这样生动的场面:“交通卡”刚刚推广到轮渡,值班大妈教乘客刷卡进闸;动迁的居民搬家时互相帮助,并互留地址,脸上既有不舍,也洋溢着乔迁新居的喜悦;新通的地铁站门口,小伙与电话另一头的恋人聊得忘乎所以,身体后仰成了一个直角;周家渡慰问团慰问建设中国馆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人们在免费的“亲情电话”站排队与家人通话……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马路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被赋予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2016年,魏民将自己拍摄的约5000张照片捐赠给浦东新区档案馆。之后,应浦东新区档案馆之邀,他在三林世博家园举办讲座,分享他镜头中的周家渡变迁。台下听众有不少都是当年周家渡的动迁居民,还有人从照片中辨认出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老屋,激动不已:“感谢你留住了我们的记忆。”对于周家渡今天的面貌,老居民们纷纷表示惊叹和自豪:“想过肯定会变很好,但没想到是那么好!”

到今天,魏民依然没有停止记录,因为变化还在继续。“这是2017年的NBA中国赛,门口卖小商品的摊贩都会用手机扫码收钱了。”他笑着介绍近几年的新作品。在世博会举办前,周家渡街道主动找到魏民,将他的照片做成一本名为《拐点》的图册。如今,魏民正在整理近八年来新拍摄的照片,对这本照片集进行扩充和更新。“周家渡又在向前走了。”他希望将这步伐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见。

(摘编自2018年7月13日《文汇报》  记者钱好)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