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黄浦“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让“快乐”住进老人心中
2019-10-03
字体: | 阅读:326|
按照上海市“9073”的养老服务工作总体格局,近年来,黄浦区坚持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实抓好。除了充分满足百分之“3”的老人实现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外,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百分之“90”在家庭、百分之“7”在社区养老这一主要的被服务人群上,努力使养老服务更便捷,把社区嵌入式养老办得更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服务。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打浦桥街道老人来老年食堂打饭。

 

五层“服务圈”,让养老不离“家门口”

黄浦区是上海老龄人口最密集的城区之一。围绕这一地域特征,近年来,黄浦区确立了以“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依托的养老服务方向。

所谓“嵌入式”养老服务,就是将老人“家门口”养老所需的一切生活服务、办事服务等,嵌入到他们的15分钟生活范围内,也让快乐的晚年生活成为每个老人的“标配”。

目前,在完成市政府“机构床位建设”实事项目年度指标的同时,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任务,黄浦区结合社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程,已经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各具功能又触手可及的五层“为老服务圈”。

老人最迫切的需求构成了最核心的“居家服务圈”。通过将“长护险”涉及的15项医学照护、27项生活照护,以及居家养老10大类33项生活照料按需配送上门,区内老人可以不出家门,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目前,享受由“长护险”各护理站上门提供护理服务的老人人数达到8400余名;享受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的老人达23000余名。

老人离开家,首先接触的人群一定是周边的邻里。尤其对独居、高龄老人,身边“老伙伴”的扶持是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利用各居委会空置房屋或空巢独居老人自有房屋,黄浦区大力推广建设“睦邻点”。这些以共同兴趣、就近结对、互助关爱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点,成了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温馨港湾。目前,全区已经建成122个示范型、普通型睦邻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社区养老的二级圈层——“邻里互助圈”。

“家门口”养老的第三级圈层,则扩展至居委范围。以建立“居委活动圈”为目标,黄浦区内各街道社区通过整合现有房屋资源,建成居委会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为老人提供养老顾问、医疗讲座、康复体验、文体活动、涉老事项转接、维权信访代理等较全面的日常服务。截至目前,全区177个居委会已建成123个老年活动室,预计可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覆盖。

“社区托养圈”的范围更为广大,所涵盖功能也更加丰富。通过在相邻3到5个居委所形成的片区内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设施,黄浦区得以为部分有需求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日间托养、康复训练、对外交流、文娱及助餐等服务。截至目前,黄浦累计建成36家老年日间照护中心,2家大型老年配餐中心和70个老年助餐服务点。

最外层的“综合服务圈”,以建成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全服务事项的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及为老人不离社区体验机构短期住养或为老人家庭提供“喘息式”短期托养的街道长者照护之家为标志,目前在黄浦区已实现功能全覆盖。

老有所托,更要老有所为

一个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往往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其中至少包括:是否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它们关乎一个生命的生理需求和精神诉求,是当下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和不断满足的重要内涵。黄浦区构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时,就充分考虑了这样五大诉求。

围绕“老有所养”,黄浦区着力推进颐养环境建设:先后推出90岁以上高龄老人赠饮牛奶服务、老人配餐送上门服务(并对其中困难老人实施补贴)、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台阶扶手出入口踏步及小区无障碍坡道改造、电动爬楼机租赁服务等。同时,通过每年开展“冬送暖、夏送凉、节送情”活动,低龄老年志愿者与高龄老人结对关爱的“老伙伴”计划等,丰富老人精神世界。

以“老有所医”为建设目标,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每年分批安排全区独居、困难老人免费到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就近接受免费体检;会同老年医学会分南、北两个片区,深入居委举办“健康之友卫生科普讲座”;开展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暨“老年健康生活科普周”活动,组织专家进社区开展健康系列知识大型讲座等。

“老有所学”,就是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依托黄浦区老年大学东、西校区,10所街道老年学校,10个社会学习点,177个居委学习点,常年开设老年班680余个。目前各教学点已接收老年学员人数1万余人,此外还有近4万名老年学员参加远程教育课程。

“老有所乐”,旨在不断丰富老年文体娱乐:通过推选文学、戏剧、摄影等作品参加市老年文化艺术节、市市民文化艺术节等盛会;组织开展敬老月、元宵节、老年书画展、街道“月月演”、千名老人分批“看上海发展”一日游、“上海市黄浦老龄杯老年门球邀请赛”及“太极拳操”等系列活动,同时进一步推进老年人身边体育设施建设,在社区增添健身步道、健身房、健身苑点,培育老年人社区公益体育组织,实现各街道市级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社区体质检测站全覆盖,满足了区域内老年人文化艺术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最为关键的,也是过去为老服务中最易被忽略的,是如何激发老人的价值感,实现“老有所为”。黄浦区在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中尤其关注了老人的自我发展诉求,为老人提供了大量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一方面,依托市级资源,每年组织、选送专业老年志愿者,参加本市分别对应新疆、云南支教、支医的“银龄行动”和“云海行动”;另一方面,在区域内结合为老法律志愿服务,引入退休老法官、老检察官、老警官、老律师、老教授“五老”加入法律援助志愿团,为其搭建在社区发光发热的舞台。

服务到幽微处,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

不久前,在黄浦区的一家“心悦夕阳”社区心理咨询室,志愿者何霞琼接待了一位前来求助的老人。老人的爱人突然过世,精神濒临崩溃,子女劝慰效果并不理想,只得找到何霞琼。在志愿者的带动下,老人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许多活动,渐渐有了生活目标,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同为志愿者的马阿婆告诉记者,黄浦区十个街道都已经成立了“心悦夕阳”心理咨询室,一方面让需要帮助的老人,有了一个心理疏导的慰藉之所,同时也让像她一样希望发挥余热的老人,有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事实上,黄浦区“心悦夕阳”社区心理助老服务始于2008年,十余年来扎根社区科普宣传,聚焦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预防,建立完善社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措施,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通过以点带线到面覆盖整个黄浦区,向社区老人传递“治未病”和“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理念,让主动预防、未雨绸缪、自我调解、激发潜能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市第一个专业老年心理服务品牌,为持续、深度、个性化的助老服务奠定基础。

目前,黄浦不但有区级层面的“心悦夕阳”服务指导站,也在各街道成立“心悦夕阳红”心理咨询室,系统培训心理志愿者并进一步深入177个社区建立科普宣传点,开展身心健康讲座、邻里点沙龙、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孤老及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热线,发放科普健康宣传资料等多形式的科普宣传。

关爱到细节,服务到幽微处,通过开展心理助老服务,黄浦区为区域内老人带去快乐的源泉,带去开解心结的良方。截至目前,“心悦夕阳”心理助老服务共开展各类主题讲座545场,社区宣传活动710场,精神慰藉热线、心理服务371400余人次,专业化系统培训与督导225场,培训社区本土心理志愿者850余名,编制发放各类身心健康科普宣传资料7万余份,总受益534150余人次。

(摘编自2019年9月30日《解放日报》  记者杜晨薇  摄影顾依伦)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