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爸妈提出想去住养老院 子女应先做些什么
2018-10-20
字体:
大
中
|
阅读:83
|
如果有一天,你爸爸妈妈突然说想住到养老院去,你该作何反应?
作为常常业余客串养老顾问的老龄新闻记者,我的建议是,先回想过去24小时你说的话做的事,有没有在什么地方气到了他们。如果答案为否,请把搜索时间和搜索对象范围扩大,自查自纠,再来一遍。
一个突如其来的“住养老院”的念头——根据我听故事的经验——有些时候未必是老人真实意思的表达,可能是气话,可能是试探,也可能是“威胁”。嗯,有点类似男朋友们闻之胆寒的“求生欲测试”。希望你不要栽在第一道题。
如果家庭内部的科学论证表明,老人的提议是认真而坚决的,那就要开始“择院”了。请回想你为孩子择校的经历,把那份大无畏的精神拷贝过来。不要怕,选择养老院没有那么“恐怖”。
找养老院?事先不做攻略怎么行
不止一次有人这样问:“我妈妈/爸爸想住养老院,去哪家好?”
这个问题很难接。上海有700多家养老院、120多家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院,超过14万张床位,去哪家好呢?
这种问法的适用场景,属于多年以前的“初老社会”。那时养老服务供给有限,养老院绝大多数由政府公办,市、区、街镇各有一家到几家不等。按照就近原则从自家所在街镇找起,可挑的没几家。养老院的收费和服务差距很小,选择余地小,筛选难度也小,不需要做太多功课。
如果这也是你对养老院的印象,那你的知识需要更新了。以如今的行情,找养老院不做点攻略是不行的。不如从几个基础问题开始,由粗到细确定择院方向,比如:
父母的身体条件怎么样?一个能够称霸广场的“舞林高手”和一个不能自理的卧床老人,需要的照护服务自然不同,适合的环境氛围也不一样,前者可以去那些收住活力老人的机构,后者适合拥有专业照护经验的机构。
家庭养老预算有多少?以上海而言,从公办机构、公办民营机构、民办机构到纯商业化的养老社区,费用区间跨度很大,三千元到一万元应该是集中度最高的区段,即便是同一家养老院,不同房型、床位和照护级别的收费也不一样。
最需要的配套是什么?比如,医疗几乎是所有老人最先考虑的配套,有人必须住在大医院附近,最好步行可达;有人觉得养老院有内设医疗机构最要紧,或者紧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不错;有些养老院没有内设医疗机构,但配有医院班车和跑腿配药服务。
除此之外,养老院的地段、房型、装修、餐食、服务团队、文娱活动以及其他入住老人的情况,都是筛选指标,心里有谱之后再挑机构有助于提高命中率。查询养老机构,可到上海市级和各区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它们对辖区机构的收录最完整;今年上海推出了养老顾问制度,很多社区的顾问已经上线,不妨多向他们咨询。
百分百完美的养老院?这个根本不存在
除非老人完全不能自主,找养老院最重要是尊重老人意愿。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被什么细节打动,或者卡在哪个始料未及的环节。
走上择院道路,最好有点心理准备,很大概率将是一场持久战。有床位的地方老人看不上,他相中的那家又要排长队;吃得好的地方,交通不一定方便,地铁站附近那家,空间好像又有点局促;有的机构里那些老人感觉玩不到一起去,老人“层次”跟自己差不多的地方,院长又显得太年轻……
以前在郊区养老院见到一对老夫妻,千挑万选住进院内,外向奔放的老太太觉得哪儿哪儿都好,欢欢喜喜交了一圈朋友,老先生有点内向,住得不情不愿,老太太说他有 “心病”——舍不得家里的宠物狗,但是他们没找到允许养宠物的养老院。后来两人决定 “分居”,老太太留在养老院,老先生回家跟小狗作伴。
百分百完美的养老院大概是不存在的。有对老夫妻卖了静安区的房子,花半年时间在全市找养老院,近在静安、远到青浦,仔仔细细考察了 16家,最后选中了宝山区的一家老年公寓。老先生分析,公寓的好处是价格合适、环境不错、房型周正而且离子女家很近,不足的地方嘛,食堂水平一般,房里不能上网,院里一开始招的医生也不太令人放心……
那种纠结,是人到晚年重新安家时的百般慎重。住养老院的老人,绝大多数把那儿视作人生最后一站,收拾所有家当搬进去,可能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挑剔一点有什么不对?有些老人喜欢未雨绸缪,提前几年筹划养老生活,我曾听一位老太太分享她的择院“战略”:她十多年前开始研究养老院,作两手准备,一面在一家据称要排队30年的公办机构登记报名,“占个位”,一面跟进那些新建项目,“提前踩点”。她辗转好几路公交车,去沪郊一所还没竣工的老年公寓“探院”,后来成为公寓首批入住者,拿下了她引以为豪的“大折扣”。
每次去逛新建成的养老机构,总能遇到一波波看房老人。有些老姊妹穿得五颜六色,一路品头论足,拍拍照,问问价,尝尝食堂老年餐,完全是短途旅游的架势,我怀疑游历养老院已是当代老年生活的重要节目。
被老龄化改变的“人生进度条”
已有的养老服务供给虽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却也形成了多个梯度、多种类别,需要花一点心思去甄选和匹配。
上海的养老床位是按照户籍老年人口数量的3%投建的,也就是说,住养老院的老人,只是全社会老年人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机构,养老还有很多形态,比如居家、社区、居家+社区、社区+机构等等,与养老相关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组合更是五花八门、没有定式。
如果选养老院的难度系数让你感到惊讶,说明你有点落伍了,你把老年生活想得太“糙”也太简单。当代老年人需求之丰富、之多元,也许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是 83.37岁,其中女性 85.85岁,男性80.98岁。假如以60岁为“老年生活”起算点,上海人的老年时光有23年,超过人生的1/4长。考虑到女性退休更早、寿命更长,上海女性的 “老年”更是长达30年左右。当然,未来社会肯定会重新界定“老”的标准,谁说60岁就老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被老龄化改变的不仅有社会人口结构,也有每个个体的人生进度条,“老年”在这个进度条上占比如此之高,早早地在财务上和生活上作出规划和筹谋,难道不是非常有必要吗?个体珍视少年多过老年,家庭重视孩子多过老人,“老”“小”两头所获得的注意力和资源,历来都不均衡,但老龄化正在驱使人们重新审视“老”的生命权重和意义。
(摘编自2018年10月20日《文汇报》 记者钱蓓 图片选自视觉中国)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