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夏蝉冬雪。人生每个时节,都有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如果说最美不过夕阳红,那么幸福老人的真谛,又该如何诠释呢?“老来客会馆”在浦东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悠扬的萨克斯、蹁跹的交谊舞、激昂的大合唱、柔缓的太极拳、新潮的走秀……这间充满欢声笑语的老来客会馆综合活动室,总是座无虚席。而在一墙之隔的澧溪小学,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年龄相差一甲子的两代人却是同样的朝气蓬勃。
这样一个精彩纷呈的早春清晨,是周浦老来客会馆“寻常”的一天。
27载春华秋实 擦亮一张金名片
走进老来客会馆,健康又快乐。健康养老、文化养老、精神养老始终是贯穿周浦老来客会馆发展始终的核心理念。1997年,13名老人因趣结缘,自发组织“星期日茶座”,继而发展成为“银发乐”,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知识互学、艺术共享、生活互助。虽然团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是在杨本义看来,此时的“银发乐”还是一个“三无”组织,即无户口、无经费、无地盘,面临着组织身份认同缺失、运营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等问题。如何在向内凝聚老人的同时,向外获取更多发展资源,成为团队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2012年,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浦东代表处“老来客会馆”品牌项目向“银发乐”敞开怀抱,并自2015年起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支持“老来客会馆”。在这场双向奔赴中,“银发乐”转型升级为“老来客会馆”周浦分馆,并正式建立理事会管理制度,79岁的杨本义受邀担任第一届会长。在“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重点、年年有创新”的办会宗旨下,团队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团队活力进一步释放,“老来客会馆”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二届任期结束后,会员规模一度扩大至700余人。周浦老来客会馆已经从初创期窄小的“乡间小道”,成功摸索出一条快速发展的“阳光大道”。
2020年,现任会长许国标谨慎接下接力棒。截止目前,会馆依托周浦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区域化共建单位等资源,已吸纳会员1000余名,紧密凝聚起27支兴趣文化团队。真正成为浦东16家老来客会馆中,参与人数最多、活动频次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的标杆分馆,也在周浦镇打响了敬老爱老助老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荣誉会长,91岁高龄的杨本义长期关注着团队发展,他满怀自豪地告诉我们:“再攀高峰的周浦老来客会馆,已经从‘阳光大道’平稳驶入‘金色大道’。”
寓教于乐 是队友也是伙伴
欢迎新朋友,祝福老朋友。秉持“老年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理念,开放、包容、互助成为周浦老来客会馆的另一重要特征。为最大化降低老人负担,每人每年40元会费的标准多年未变。为满足老人多元化兴趣需求,新的文化社团不断细化延伸。静可读书,动可起舞;缓可太极,快可鼓乐。即使是同一兴趣领域,也详分为入门级、专业级两种类型供老人选择。同一老人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多支兴趣团队,获得全方位发展。开放包容的组织氛围,在调动老人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极大激活了老人的学习潜力。据介绍,成立仅三个月,成员均为零基础的电吹管队,已经能够登台表演。而这支队伍的队长,还带领着另外两支器乐队,真正的“身兼多职”“多才多艺”。
除各类兴趣团队和特色活动外,周浦老来客会馆还以《简报》为呈现形式,为会员搭建学习交流、风采展示的平台。编委会通过月度活动集锦梳理,吸纳了一批擅长文字、爱好摄影、熟悉电脑操作的老人。据悉,当前《简报》的素材来源更加多元,除日常会议、活动记录、人员招募外,会员自主投稿已经成为重要渠道,诸如“夸夸我们的小组长”等感谢信件、各类散文笔记等学习成果不断充实版面,共创共编的“简”报实属“不简”。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简报》也通过微信等社群精准送达至每一位关心团队成长发展的人手中。数字时代的《简报》在帮助会员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更多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时代发展成果。
互敬互爱 是老友也是战友
周浦老来客会馆,你我同创建。周浦老来客会馆的成长凝结了领头人的专业力量,更是整个团队紧紧拧成一股绳的见证。对于两任会长,周浦老来客会馆的会员们纷纷举起“大拇指”,啧啧称叹。副会长章丽莉更是总结称:“我们两任会长最大的特征就是专业、奉献、创新。”据悉,两个会长均为具有多年管理岗工作经验的老党员,行政管理和党群工作能力突出。
曾任周浦镇副镇长的杨本义,将“紧紧跟党走,做好为老服务事业”作为目标愿景。在任期间,他开创“读报会”制度,将老人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规范理事会成员选举制度,确保每位理事会成员人选质量,发扬成员带头示范效应。
作为支内人员,徐会长退休返沪后,曾被返聘为社区居委会书记。对此,徐会长颇感慨:“社区这个大舞台,真的极大锻炼我的群众工作能力。”2022年,面对会馆“退少进多”与会员趋高龄化的管理难题,徐会长以班组建设为切入点,开展组织结构改革。理事会下增设行政学习小组,化千为百,实行两级精细管理,组内设信息员、安全员、妇女工作联络员,在做好特殊群体关怀的同时,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在活动编排上,徐会长更是延续了老会长的创新理念,“老兵节”“老顽童趣味运动会”“公园歌友会”……各类特色节目层出不穷,将时代老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对外宣传上,徐会长作为编委会主任,还多次带病审稿,只为确保每一期《简报》都得到完美呈现。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慰问品,徐会长均悉数分配给各位会员……
会长们严谨负责、敬业奉献、以身作则的表率形象,感召着每一位会员。对此,副会长汪建一动情地说:“看到会长的所作所为,我们真的很感动。”
相携互伴 为小家更爱大家
精彩老来客会馆,有你更精彩。帮助每位老人发现、认同、提升自我价值,将老来客会馆建成以乐传情、以情交友、以友相知的快乐家园,始终是周浦老来客会馆的服务韵脚。从递交入会申请,参加新入会成员培训到参与各类兴趣团队活动,每一位会员都将经历“来到”“爱上”“难忘”老来客会馆的生命历程。
“老来客会馆使我多活了十年!”谈及一位90多岁的已故老人对老来客会馆的感言致谢,老会长眼眶含泪。老来客会馆不仅让会员收获快乐,更将积极的氛围延伸到会员的家庭。据介绍,一位老教师在经历大病后,失去自信近乎走上“绝路”。然而,加入老来客会馆后,老人在各类比赛频频获奖,心态也逐渐好转。“老来客会馆为我的家庭带来了幸福!”温馨的事例、温暖的话语、温情的回忆,无不彰显着老来客会馆蓬勃生命力和独特的社会价值。
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如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的老来客会馆,还将友善沁润在日常生活。面对意外重病的组员,小组自发募捐、组长关切慰问,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小家庭,共同凝聚着老来客会馆这个大家庭。如蒲公英一般依偎在一起的老来客会馆,更将奉献播撒在广阔天地。疫情期间,老来客会馆发挥平台功能,通过微信群彼此关怀、互相纾解,一些低龄老人还自发认领群内发布的各类社区志愿服务,以微薄之力发光发热、回馈社会。“我们这里没有志愿者,我们每个会员都是志愿者。”徐会长自豪地说。
27载风雨同行,27载初心不改。本着“不给政府添麻烦”目标,硕果累累的老来客会馆在为老公益事业中的步伐依旧坚定。未来的老来客会馆还将持续对标“三量”,实现新的突破。即开展更多正能量的活动,提升活动“含金量”;开展更多创新举措,提升举措“含新量”;持续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服务“含力量”。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浦老来客会馆”这块铭牌,将更加璀璨,“夕阳红”这抹亮色,也将更加耀眼。
上海青创社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