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破题“大城养老” 助护理员走通职业化之路
2020-11-12
字体:
大
中
|
阅读:80
|
提起养老护理员,如果你的第一反应仍是喂水喂饭“伺候”人的画面,那就落伍了。
上海一家养老机构聘请专业培训老师为护理员做示范。 资料图片
调查显示,本市养老护理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6小时,在工作中,护理员们往往还要完成一些额外的工作,包括对独居老人的情感抚慰,甚至帮他们处理一些不在职责范畴内、却不能不出手相助的生活小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养老护理员所需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和高端。而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养老护理员队伍供给相对仍有不少短板——上海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平均年龄偏高,已达50.9岁;学历水平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4.4%。某种程度上,年龄和学历等因素都决定着护理服务能力。
2020年3月,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200多万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但工作人员只有37万,其中真正的护理员只有20多万。与此同时,一个护理员平均要服务近10个老人,全国养老院普遍存在养老护理力量紧缺问题。
在上海,截至2019年,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2%,而目前上海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养老护理员仅为7万名左右。据预测,到2022年,上海养老护理员需求约为8至9万人,与目前的人数相比,缺口为1到2万人。
2020年5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形成职业化薪酬等级体系,综合考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年限、技能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薪酬等级体系,逐步形成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这条正在努力探索的养老护理员专业化、职业化之路,也被视为破解“大城养老”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当务之急 招高素质人才比较难
一名普通护理员的日常工作,除了“清洁口腔”“修剪指甲”“洗头洗澡”“协助进食”等常规操作外,还包括“分析老人无法入睡的原因并解决”“协助老人正确使用轮椅、拐杖等助行器”以及“预防老人走失、摔伤、烫伤”等专业操作。
49岁的徐军(化名)是闵行区和之园为老服务中心的一名养老护理员,两年前,她辞去育儿工作,进入养老护理行业,每天为居家老人提供长护险上门照护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在育儿行业有些力不从心,为了不被淘汰,我进入了养老护理行业,因为自己也会慢慢变老,我也希望能掌握一些护理方面的技能。”
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相关工作,刚开始,徐军还以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育儿技能类似,不过是“以前带小宝(小孩),现在带大宝(老人)。”但真正接触后她才发现,养老护理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按照规定,上岗前,徐军需要参加培训并考取养老护理员证书。两个月内,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参加培训,这才发现“考这个证很有难度”。原来,从为卧床老人擦浴、换床单,到把失能老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从给老人喂药喂食防呛噎,到空调和洗浴水温的精确控制,每个项目和动作都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在考核时都有一定的标准。
好不容易考取证书,徐军发现,养老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也相对较高。因为从事上门服务,平日里,徐大姐要挨家挨户楼上楼下跑,遇到雨季也得东家走西家串,最极端的情况下,“雨衣被淋得穿不进去”,“但既然约定了上门服务的时间,我们就必须准点赶到”。
一方面是养老护理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护理员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目前来看,招人未必很难,但要找到在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护理员,的确是比较难的事。”一名养老机构人事主管坦言。
一名上海养老服务企业负责人说,当前有的养老机构引入智能养老产品,需要护理员掌握相关操作。以生命体征测量为例,如果护理员不懂得心率、心跳、血压等常识,面对设备收集的数据就无法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护理员是5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缺乏专业的医学护理知识和设备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这样的情况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技能提升 经过培训就是不一样
据了解,面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短缺的困境,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开办了本市首个专门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大专班,通过对在岗的养老护理员进行职业水平提升,为其提供专业化学习机会和学历教育的提升通道。
“目前我们已经连续招生四届,第一届269名学员已顺利毕业,毕业率超90%,第四届将近300名报名的学员也在近期入学了。”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赵莉娟说,大专班开设后,也吸引了一些年轻的护理员报名,说明他们看好这个行业。而从校方获得的反馈看,参加大专班的在职在岗学员特别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出勤率在学校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考试成绩和通过率也较高,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20年5月发布的《意见》指出,鼓励自身有培训能力的企业自主开展在岗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充分依托各类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为中小微企业集中提供养老护理技能培训服务。还提出,到2022年,力争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提供养老护理服务以及从事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并实现养老护理员100%持证上岗,其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徐军就是企业技能培训的受益者,虽然从事护理行业时间不长,但她经常能通过内部培训学到各种实用的照护技能。在她看来,护理员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工作,因为“每次上门服务可能都会遇到一些新问题”。
上海闵行区和之园为老服务中心是闵行区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之一,机构人事主管说,为了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技能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机构联系培训学校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养老护理员(中级)的专业化技能培训,并鼓励持有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的护理人员进行证书升级。
“我们要求护理员持有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相对硬性的指标提升护理员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赵莉娟介绍,目前全市养老护理持证上岗率已达96%,持有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已达70%,而在五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0%左右。
“技能的重点是在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水平,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经过培训和未经过培训是完全不一样的。”赵莉娟说。据统计,2019年,上海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10534名,其中养老护理员技能水平评价2650人,养老护理(医疗照护)技能水平评价6850人。
职业尊荣 养老护理是技术活
52岁的佘红琴(化名)2019年进入养老护理行业。此前,她在上海打拼了20多年,曾经在工厂打过工,自己开过餐厅,还做过钟点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养老护理行业,结果一下为之吸引。
“对我来说,工资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我觉得能为老人服务,尤其是为那些本身经济条件不好的老人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佘大姐说。
但佘红琴的丈夫对她从事这份工作并不完全理解。“他觉得我都在为别的家庭付出,留给自己家人的时间并不多。”想到这一点,佘红琴内心也有纠结,但每次看到独居老人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时,她感到这份工作是值得做下去的。
佘红琴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在赵莉娟看来,养老护理是门技术活,但社会大众对这份工作仍有刻板印象。“说起养老护理员,很多人的认知都是年龄大、学历低、工资低、社会地位也低,似乎这份工作不怎么样,但其实这支队伍也在不断成长,队伍整体素质关乎养老服务质量。”
赵莉娟告诉记者,为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尊崇度,上海已开展两届“寻找最美养老护理员”活动,通过演讲、技能比拼等形式,选拔出100位最美养老护理员,让行业的优秀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被更多人看到。“我们希望通过鼓励最美养老护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传授先进经验,更好地带领身边的养老护理员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养老护理员展现自己在护理过程中的新突破、新想法,不断促进养老护理的优质发展,2020年,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中心还开展了“我为养老护理献一计(技)”主题作品征集等活动,结果颇为令人惊喜。有一位护理员在护理床上安装的量角器,可以准确测定护理床折叠的角度,从而让老人处于最舒适的位置;还有的护理员创造性地给坐轮椅的下肢失能老人穿上防滑鞋套,这样一来双脚就不会从踏板上掉落。
“护理行业其实有非常多优秀的人才,通过搭建平台,我们希望展示护理员的小发明小创造,通过交流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赵莉娟说。
(摘编自2020年11月12日《解放日报》 见习记者顾杰)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