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蒲汇塘路的802车队
2018-07-14
字体: | 阅读:105|

不久前去徐家汇附近看朋友,微信上收到地址是蒲汇塘路,心中不禁一揪:上海变化那么大,那条路名居然还在。只是五十年前晴天沙尘飞扬、雨天泥浆四溅的荒僻小路,今天两边都建起了高档住宅,就不知哪片小区的地盘曾是我们难忘的802车队。

五十年前的1968年,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事情当然是上山下乡。但在8月去农场之前,所有的上海六六届高中毕业生还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大概上一年的秋天,我们的毕业分配一直拖着,只能有事没事往学校跑跑,谁也不知未来去向。一天老师突然通知集中开会,说是要安排我们劳动锻炼;女生去工厂当工人,男生去运输公司或货运车站、码头当装卸工。我们市西中学高三第四班的男生都分配到上海运输公司八场的802车队,地址蒲汇塘路,一个我从没有去过也第一次听到的地方,从学校所在的静安区过去要穿越半个上海市区。

报到的第一天,先把我们分配给指定的卡车。802车队配置的全都是沪产交通牌四吨卡车,后面连着的拖挂载重三吨。多数时间,每辆车除了司机还有一位装卸师傅带我们四个学生。发下来的劳保用品除了细帆布手套,还有一顶带披肩和鸭舌的白帆布帽子,防尘防灰土。再有一条用再生棉编织的灰色 “搭肩布”,同今天的浴巾差不多大小。等我们正式开始干活,就知道 “搭肩布”实在是搬运工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保护,能把货物重量均匀地分散到背部和双肩,以免过劳成伤。可以说,学会用 “搭肩布”是成为正式装卸工的起步。

我们这些中学生虽不至手无缚鸡之力,但要像老师傅那样单肩扛起两百斤重的米袋、还要在跳板上稳步行走,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我们经常运大米,开始时两个人能在车上抬起米袋放到车下装卸师傅的肩上,或者把他们扛到车上的米袋叠放整齐,已经不错了。过一两个月,我已经有力气一个人把米袋竖起来,再帮助师傅扛上肩头。记不清哪一天,我们学生中有人第一次扛起了米包,颤巍巍地走上了跳板。再过些日子,我们一个接一个都做到了,包括身体并不壮实的我。两百斤哪,人的潜在力量真的很大呢!

每天到处装卸货物,见识就多了,也知道能扛两百斤其实没啥了不起。一次我们装运面粉类东西到一处常去的粮库,那儿有位壮实的装卸师傅力气特别大。在四周的起哄下,他答应测试最多能够扛多重。我把袋子叠放到他后颈上,左右肩斜着交叉,越堆越高,最后加到十八袋,每袋五十斤,一共九百斤。看着他两手撑腰,顶着约有两米高的袋子,一面保持平衡,一面稳稳地向前移动,真担心跳板承受不了这半吨的分量。难以相信吧?我要不是亲眼所见,也不会相信。

装货卸货除了重量,还要看运的是什么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样:盐巴和烟叶粉末。装盐巴的麻袋不仅很重,而且外面湿漉漉、滑腻腻的,不容易搭上手。更要命的是袋里的盐巴结成硬硬的一整块,凹凸不平,即使用了 “搭肩布”,重量仍会集中在背上某个部位,很疼,只能咬牙硬撑。烟草粉末是生产“中华”牌等香烟的下脚,据说可用作农药,分量倒不重,但搬运时刺鼻刺眼很是难受。要是皮肤有点伤破,装运这两样东西简直就是活受罪。许多年后我采访上海烟草公司老总时,还特别提到当年的感受。

802车队以运送杂货为主,我们经常会去铁路货运南站装运造纸原料。一种是 “破鞋”,用粗铁丝扎成方方整整的块状;旧鞋大概多从农村地区收来,底上往往还带着黄泥,分量重。扛上肩一边贴着脸,隔着 “搭肩布”仍有一股浓浓的味道,当然不好闻。另一种原料是废纸,也打包成捆,主要是旧报纸,不臭。最近湖北大巴山麓的恩施成为上海人旅游新热点,我却早在五十年前就从废纸中的 《恩施报》知道这个地名。火车上也时有散货废纸,我们不会装运,却对里面的旧书特别感兴趣,见到就会爬上去翻找。我最大收获是发现半本 《复活》,前后都被撕掉,估计另作他用了。近午时分腹中空空,经过堆货的火车月台时还要抵抗破碎榨菜坛子里散发出的诱人香味。

装卸工是重体力劳动。开始几个月我们每天任务为装卸三车,后来增加为四车,同老师傅们大致看齐了。每车七吨,每天四车就要装卸货物各二十八吨,几乎全都要靠我们体力。另外,如果装运棉花包等易燃、易掉落物品,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在货物上覆盖厚重的防护帆布,再用粗麻绳一道道扎牢,要用劲也要懂窍门。这样做除了防火,也防止运输途中货物颠落伤人;别以为棉花软软的,压成大包又重又会弹跳,砸上谁非死即残。随车带着的那两块木头跳板也很有分量,拉出推进都是力气活。

那时每星期上六天班,好在马路不塞车,如果装卸顺利,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可以收工。在车队澡堂里洗去汗水和尘土,全身放松许多,我就骑着自行车回家,路上大概一个小时。我们不是正式工人,每月除了十二元津贴,还有一张六元钱的公交月票。我骑车上下班不要月票,可以多领两元钱的车贴。冬天清早顶着西风骑车上班,到场里时脸都冻得发麻,但每天早起挤公交也不轻松啊。

奇怪,这样的日子倒也不觉得怎么辛苦,反而生出一些特别的乐趣。干汽车运输的好处是每天会去不同的地方、走不同的路线、对付不同的货物,比在工厂干活有新鲜感。比如我们每天中午都会到途经的兄弟车队食堂吃饭,还可以几家中挑选伙食更好一点的。夏天烈日当头,如果正好给钢铁厂运送镁粉等原料,卸完货往往会多待片刻,一面好奇地观看车间里钢花四溅,一面喝着厂里自制的冰冻盐汽水解渴。我们每天关注马路两边发生的事情。春

去夏至,我们都快成为正式装卸工,而且也打算就这么干下去了。我甚至翻看书本打算学开汽车,还曾偷偷把车子发动起来。突然有一天学校通知我们结束这儿的一切,回去等待分配。究竟怎么回事?前年,有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听说原来打算让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劳动锻炼后就留下,一来弥补那些单位劳动力不足,二来改善工人知识结构。  “后来不知怎么捅了出来,有高三学生不愿意留下来,此事才作罢。”

重新分配工作的结果,我们一半留在上海工厂,另一半下乡去农场。我去了安徽南部的黄山茶林场。我不知道,如果五十年前留在了蒲汇塘路的802车队,后来的人生会不会很不相同。但我实实在在地感到,这大半年的装卸工经历正好为我们后来下乡做好铺垫,我们有了一副能够扛起两百斤大包的肩膀,不再是文弱书生。

回忆起802车队的日子,老同学蒋大善这样总结那时的收获: “一、社会跟学校不一样。做学生是无忧无虑,但一旦踏上社会你必须用你自己的手、自己的肩膀去养活自己。二、扛包、装卸货物是集体活,在工作中会充分认识到同伴、团队的重要性。这是一辈子的课程。三、这是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所以留下的记忆分外清晰,学得的体会终生受用。”

——对,我们的802课程终生受用!

感谢早已消失的802车队,感谢把着手教我们的同车师傅。虽然五十年过去早已叫不出师傅的名字,却还依稀记得他们的面容,不知他们可还安好?

(摘自2018年7月14日《文汇报》  作者曹景行)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