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关注全国这5000万老人
2020-05-28
字体: | 阅读:207|
■失智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缺口和短板

■建议将农村为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

 

 

“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3件提案,2件和养老相关,尤其是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亟需全社会的关注,希望媒体也能帮忙呼吁一下。”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有5000万名失能老人,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超过1000万名。“失能了,也要让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曹阿民动情地说。

一人失能全家焦虑不安

这两年,曹阿民跑了很多地方,包括上海郊区及江苏农村地区,经过充分调研,他深深感到,失智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经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缺口和短板。

“这些老人需要更多专业化、有温度的24小时专人护理,而现在的倒金字塔形家庭成员结构下,年轻的晚辈需要上学、上班,大多家庭只能是老年人甚至高龄老人护理失智失能的老人,而照护老人本身也要承受体力和精神的两面煎熬。”曹阿民谈道,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失智失能老人最需要专业康养机构进行托底性支撑。

“一人失智失能,全家焦虑不安。”为此,曹阿民提出如下建议:包括加大对失智失能老人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研究逐步将失智失能老人纳入普惠性、专业化养老照护机构的可行性;考虑增设相关制度,方便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在年迈父母突发疾病时请假陪同就医和照护,并推进投靠子女的城市非户籍常住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创新;进一步考虑失智失能老人的实际居家上门照护需求,在公共财力有余力地区,有计划地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补贴,让老人和家庭有更多的获得感;加强养老照护人员的体系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等。

农村养老存在供需矛盾

“农村养老供需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曹阿民通过对上海松江区“幸福老人村”的养老新模式调研,还提出了将为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的建议。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远郊乡村地区的年轻一代已经迁移常住城镇,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数乡村老年人与子女长期聚少离多,留守老年人已占农村地区人口相当比例。目前,乡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一般集中于行政镇,主要服务对象是镇周边的五保老人。由于传统习俗,乡村老人不愿离家去乡镇养老院,子女也不愿意年迈的父母进养老院。为了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需要探索满足乡村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

“幸福老人村之所以取得成功、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还原和延续了农村老年人熟悉的生活方式,着力将慈善公益、传统文化与生态养老相结合,赋予农村养老成为实践人与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内涵。”曹阿民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快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将为老服务与照护新供给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中,加大都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多接地气,深入基层,了解百姓实际需求,提出务实建议。”曹阿民表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失智失能老人。

(摘编自2020年5月27日《新民晚报》  记者江跃中)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