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住进养老院能不能比在家衰老得慢
2019-01-15
字体: | 阅读:86|

编者按

2019年伊始,民政部下发通知明确,从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之日,也就是2018年12月29日起,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受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今后申办养老机构只需依法登记和备案。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加强养老机构事中事后监管——业界将这视作深化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实质性举措。

我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时期,优质养老服务的供给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膨胀。在有效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的前提下,支持社会力量“入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已是当务之急。但门槛的降低,只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前提,做养老服务比这复杂太多。这一点,没有谁比那些已经“入场”的社会力量更清楚。单只聚焦养老机构的话,这个领域历史不短、从业者不少,但没有特别成熟、普遍适用的“成功之道”。

这几年,进入沪上养老领域的社会力量正“肉眼可见”地增多,大多数人怀着对未来的积极预期,在当下的辛酸苦辣中摸索养老服务的门道。文汇报2019年1月15日起推出“上海养老院调查”系列报道,记者实地调查各种类型的养老院,访谈多家养老院院长,了解他们的从业经历,听听他们对行业发展的见解和建议。

 

 

    ①遐福养老院内环境舒适宜人,老人在公共空间看书读报。②遐福养老院配备专业寝具,通过遥控可以方便老人调整寝具姿态。③遐福养老院在入口处特意安装了升降装置,便利老人出行。均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制  李洁图

 

上海遐福养老院所在大楼原来是杨浦区一所酒店式公寓,前两年开发商彻底改造整栋建筑,把“客群”从年轻白领变为退休老人。投资方请来从没从事过养老服务的蔡琦担任院长,院长的履历跟养老没有任何关系——他先后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黄浦江游船公司、东方绿舟宾馆做过管理者,“服务业出身,跨界做养老”。

遐福养老院共有230张床位,2016年底开业至今,入住率已有35%。投资者预判,面向中高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机构是有市场的。蔡琦平常总在11个楼面上上下下,他是从研究“客户需求”角度去观察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所以对老年人群的吃住、养生、社交状况颇有些独特的理解。

吃饭  家庭结构决定饮食结构

遐福养老院每月举办一次自助餐会,那一天是全体老人的“打牙祭之日”:餐品一改平时少油少盐的清淡风格,甚至会提供龙虾意面、烟熏三文鱼之类的“靓菜”,老人们可以随便吃、尽情吃。

但平常吃饭没那么“自由”。养老院每天提供三顿正餐、两顿点心,外加睡前牛奶,老人们的餐食都由营养师搭配,营养足量供给,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负面清单”:痛风的不吃海鲜;血糖高的少吃淀粉类食物,清明、中秋时节实在眼馋青团、月饼之类高糖食物,只能在工作人员监督下轻尝一口。

蔡琦特别重视养老院的“吃”,他发现老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受家庭结构影响很大,“跟小辈特别是第三代一起住的老人,吃的方面肯定不差——小孩子吃得好,老人跟着吃得好。如果家里只有老夫妻俩,伙食就会差一点,老人节省,买得少吃得也少,时间久了营养总会不均衡。独居老人就更不用说了。”

医疗  “把病拿掉”,活到100岁是大概率

“都说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但我觉得生、老、死是规律,病不一定,只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饮食均衡、注重锻炼、保持精神愉悦,活到90岁、100岁是大概率事件。”蔡琦认为,“把‘病’拿掉,让人‘无疾而终’,这是养老院的价值所在。”

“无疾而终”是很理想化的追求,它切合不少新兴养老机构的价值取向——通过有效服务延缓人的衰老速度。蔡琦想要证明,住进养老院能比住在家里衰老得慢,因为机构能用各种专业手段关照老人的营养膳食、医疗照护、健身锻炼,也能借助外部的敬老助老资源,给老人提供很多家庭无法提供的精神服务。

“无疾而终”不是不管疾病,而是把“养”和“防”做在前端。2017年12月,97岁高龄的吴老像往常那样搓着麻将,突然停下动作,说是不太舒服。当班护士长给他量了血压,发现有点高,马上安排他去医院检查,验血、测血压、拍CT,医生表示所有指标都正常。吴老觉得自己不痛不痒,只是乏力、发困。医生建议老人回家睡一觉再看。养老院员工不同意,“我们护士长交代,他有脑梗的可能,还是重视一点的好。”确诊是否脑梗要做核磁共振,当场预约也得三天后才能检查,这三天怎么办?在养老院员工强烈要求下,医生开了点轻度溶血栓的药物。

三天后,核磁共振报告显示吴老确实是“腔梗”发作,好在已经用药,没有耽误治疗。护士长解释她为什么那么“执拗”:“我熟悉我们院老人的身体指标,吴老平时的血压比同龄人低很多,那天发病时数字突然上升,门诊医生可能觉得那个血压值‘稍微有点高’,但我知道对他来说很不正常。”

隐私  独立居住空间不再是“奢侈”服务

遐福养老院200多个房间都是单间,可供一人独住或者夫妻同住。在传统养老院特别是公办养老院,双人间和单人间都是稀缺资源,出于尽可能多地接收“保基本”人群的考虑,它们更倾向于设立多人间。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来越多老人希望拥有独立房间。多个沪上新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性价比的双人间和单人间“出清”的速度总是很快,供不应求。

对个人隐私的看重,是老年人服务需求升级的重要表现。遐福养老院有专门的洗衣服务,每周为老人清洗衣服两次、床单一次,但院方还是在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洗衣机。“有些老人更愿意自己洗晒贴身衣物。”蔡琦指了指阳台和卫生间说,“衣物可以在阳台晾,也可以用卫生间的电加热毛巾架烘,烘干小件衣物大概需要两小时。”

白领公寓和养老院看似形态完全不同,有些服务逻辑却是相通的,比如营造独立居住空间。“关起门就能过自己的小日子。”蔡琦说,这些在传统养老院显得有些“奢侈”的服务,今后必然变得越来越大众,“老人也像年轻人一样,需要隐私空间。社会对‘尊严养老’的追求,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改变行业细节的。”

(摘自2019年1月15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钱蓓)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