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拆掉“看不见的障碍”!当“萤火虫”工程聚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2021-06-28
字体: | 阅读:74|



78岁的曹友林每次进市区都面临重重挑战:交通卡不会充值,健康码找不到,预约码也弄不来……



另外,虽然地铁站有指示牌能帮他指明方向,但是站与站之间如何换乘却依然限制了他的脚步:“有智能手机也没用,用不来啊。”

“现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了,”曹友林笑眯眯告诉记者,“只要打个电话,志愿者小阮就会上门帮我忙,这些问题,全部帮我搞定,又省心又开心。”



上一次门,帮助操作一次手机,老年人就能跨越“数字鸿沟”。这项”红色代办”服务,正是奉贤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实施“萤火虫”工程中,催生的一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具体内容。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军华说,区委、区政府将这项工程起名为“萤火虫”,就是希望号召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各党员干部、各普通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吸取前进的力量,把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动力,成为自带发光体的“萤火虫”,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暖一座城。目前,全区2000多基层支部、5万多名党员正在积极践行这项服务。

聚焦:难过的“智能手机”关


曹友林居住地,在奉贤区柘林胡桥社区,这里住着4000多名常住居民。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六成,几乎都与子女分居。根据居委干部走访发现,这些老人因绝大部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曹友林一样,常常陷入“看不见的障碍”中,不能出远门、害怕出远门。再把视角放到整个奉贤区,截止2020年,奉贤60岁以上老年常住人口达到22.09万人,占总人口的19.3%,比2010年增长近8.87万人,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还有很多老人,深陷于难过的“智能手机”关。



“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居委干部曹蕾坦言,从年初至今,居委干部已经办过几次“智能手机操作课”,“现场手把手教,老人都说会了,可真的回去到了自己实际操作的时候,又不会了。”以76岁的杨根法为例,老杨曾做过心脏手术,每月需服药控制病情甚至定期还要去市区复诊。居委干部特地给他手写了一份操作手册,但每次实操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困难。“哪怕是电话里指导,老人也未必听得懂,最适合他们的方式,还是代办。”



“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事可能小的不足挂齿,但对老人来说,真的是生活中的大事。”志愿者阮奕铭,是曹友林的“代办员”。曹友林介绍,自己常年患有冠心病,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脏总觉得不舒服,就把他(小阮)叫到家里来,请他帮忙网上预约挂号。“每周六,我儿子都会来看我,如果当天预约看病,肯定没有号了,看不到病,所以我请他先预约好,这样当天,儿子一来就可以直接带我去看病了。”曹友林由衷感慨,“疫情后,现在到哪里都要预约、都要健康码,小阮帮我弄好,截图好,这样真的节省了不少的时间,而且一点也不耽误事情。”



不仅如此,智能手机带来的购物“障碍”,也在代办中逐渐消融。76岁的老人夏勤芳,如今就相当依赖智能手机:“现在,买扫帚都让志愿者帮忙网上买了,比超市里还要便宜一些,实惠。”柘林镇党委书记鲁瑛介绍,居住在当地的老年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足不出户享受更多生活便利:“现在,我们每个党员、团员,都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当作公共服务设备,帮助老年人进行实时线上操作。自己烦一点,但换来的是老人轻松一点。”



目前,在当地,已有1000多名党员、团员等各类志愿者主动参与到这项服务中。不仅如此,全区各街镇的各类志愿者也在同步关注智能时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代办服务,也从操作一部手机,变成了代理咨询、代买生活用品、代缴水电费、代送就医等。

聚焦:找不到的回家路



与曹友林不同,家住奉浦街道九华苑的65岁戚银芳,所遇到的问题,连她自己都没法解释:“我就是开电瓶车出去买个菜,然后怎么就找不到家了呢?”因脑萎缩愈发严重,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她已不自知的走失了三次,急坏了亲朋好友。丈夫马兴龙甚至把工停了,在家陪伴。



“难道,我再也不能出门了吗?”状态好的时候,丈夫的“限制出门”行为,让戚银芳感到委屈,但这个“看不见的障碍”不拆掉,全家一致认为,“不能随她。”而在奉浦街道的16个居民区里,共有60余户认知障碍明显的家庭。



有期盼的地方,总有萤火虫在发光。就在今年3月,在戚银芳家门口,奉浦街道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建成试运行,通过街道托底、社会组织让利,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只要出一顿中饭钱和一顿点心钱共13元,就能享受系列化、个性化的专业看护和干预服务。目前,由戚银芳在内的12位老年人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这里教什么呀?”面对记者的提问,戚银芳很主动,“喏,考我这些数字的摆放位置。”她拿起一张卡片告诉记者,只要把卡片上的三个数字依次摆放正确,“就算赢了,赢了么就可以吃粒糖。”奉浦街道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主任范春英介绍道,35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分东、西两个空间,西面,是针对轻度的,而东面则服务重度的。隔三差五,就会有专业的记忆训练师、社工师、康复师、日照中心师来服务老人,用做游戏的方式来科普预防、筛查诊断、早期干预,延缓他们的“健忘症”。



可对老人家人来说,“专业”不等于“安心”。为了消除顾虑,中心志愿者们便是一只只发光的“萤火虫”,用润物无声散发光和热。82岁的顾学章是一位独居老人,因为眼睛不好,每天,都是中心志愿者接送他“上下学”。此外,他大小便有时也不能自理,中心志愿者每天都给他清理、擦身,最后,还定期给他刮胡子、理发。他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像住进了天堂。”还有一位74岁的老人,名叫袁小弟,有老年多动症,一看到门,就要“冲”出去。每次见他过于“烦躁”,志愿者都会塞给他一粒糖,安抚他。



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家属也从中获得一个“喘息”的时间。作为戚银芳的妹妹,戚银华很有获得感:“以前,我姐夫要每天呆在家里的,对于正常人来说,天天不出门,总归心情不畅快的。那现在,他可以再去赚点买菜钱填补家用,人也开朗多了,日子也好多了。”



不仅如此,这些志愿者还走出中心,走进居民区,为辖区内患有认知障碍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低收入困难老人等提供上门陪伴服务,在互动中为他们记录下本不该被丢失的记忆。目前,奉贤区正在探索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建设,已在南桥镇和奉浦街道同步展开,其他街镇也将酌情开展。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未来的某一天,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老去。“这些老年人,就是我们的明天。只有今天多为他们想一点,我们的明天也会更精彩。”中心90后志愿者郑洁这样诠释着她做一只“萤火虫”的初衷。

如今,拆掉“看不见的障碍“,奉贤区“萤火虫”工程还在持续发力。

 

 

(摘编自2021年6月28日 《上海市奉贤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帐号》 记者孙燕)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