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5月30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颁发了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获得分量最重的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下属9个学部一致提名徐匡迪为该奖项候选人。
徐匡迪 资料照片
1984年,作为拥有英国和瑞典喷射冶金技术专利的专家,徐匡迪被北欧喷射冶金公司聘为副总裁。在这家瑞典企业,他领导团队实现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将原本需要半小时的炉内精炼流程缩短至不到3分钟。两年后,副总裁任期到了,北欧喷射冶金公司希望徐匡迪留任,不但开出高薪,还提出把他的夫人和子女接到瑞典,然而他拒绝了。
忆昔抚今,徐匡迪说,“中国正在崛起,各类人才都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否则就像看一场演出,最精彩的部分你却跑开了,这会成为终生遗憾。”
为“千年大计”献策
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期间,徐匡迪十分重视决策咨询工作,领导团队完成了先进制造业、中国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项目。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中,中国工程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同。
徐匡迪说,一些地方过去发展城镇化时,政府先圈地,把农田变成开发区后进行招商引资,随后招工,但这只是“土地城镇化”,没有解决“人的城镇化”。而要实现后者,应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当地农民转变成工商业劳动者,即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徐匡迪出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带领团队研究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问题,并论证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的可行性。为了国家的“千年大计”,这位战略科学家组织国内外专家,对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数十次论证。如今,这一新区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谈到科研和党政工作的区别和相通点时,他说:“科研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拿冶金来说,材料断裂是一个宏观现象,科研人员先要分析断口是韧性还是脆性,再分析里面的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用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测。而党政工作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需要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调研,随后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再研究应对政策。”
(摘自2018年5月31日《解放日报》 记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