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老人尊严和护理员工作量怎么平衡
2019-01-16
字体: | 阅读:81|

徐汇区龙吴路养老院有150多张床位,开业不到一年就住满了。这家机构的院长是1989年出生的刘曼,她身形瘦小、说话轻柔,看不出入行已近10年。

 

 

徐汇佰仁堂日间照料中心为定期前来看望老人的家属提供专门空间,便于情感交流。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刘曼在上海好几家养老机构工作过,从实习生、护理员、护理主管慢慢成长为机构负责人。她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当年一起来沪工作的同学有20多人,如今还留在业内的不到5人。

刘曼曾是业务出色的年轻护理员,但她现在很难雇佣到理想的年轻员工。养老护理员紧缺问题已经被说滥,收入、地位、发展空间,似乎所有人都能分析指点几句。反倒是养老院院长们无暇空谈——他们忙着在如今的人力资源条件下,把机构运营下去。

面对“机体老化”的真相

“你知道‘老人味’吗?很多年轻人,光是这一关就过不了。”刘曼做一线护理员时,对此没有太多不适,但同学里有人因为受不了“老人味”而从公办福利院辞职。

人老了,很多事情不受自己控制。“老人味”并不单纯是卫生问题,它更多与老年疾病有关,“比如患有肠胃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被‘老人味’困扰。”刘曼说,“养老机构如果把消毒、通风做到位,气味可以得到疏散,但护理员要近距离接触老年人,很难完全避开。”

而这只是开始护理动作的前奏。照料一个人的身体,喂饭、鼻饲、擦身、更衣、帮助排便,需要面对层层叠叠的关于“机体老化”的真相。在这方面,拥有一定年龄和更多人生经验的人往往适应得更好。龙吴路养老院主要收住失能老人和认知症老人,他们的护理服务需求远高于自理老人,因此非常仰赖中年护理员。

刘曼团队现有30名一线护理员,平均年龄约为47岁。偶尔有年轻人来实习,她会安排他们在一线护理和行政管理等不同部门间轮岗,“如果只让他们做一线护理,半年都留不住。”国内不少院校开设有老年服务、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但毕业生到养老机构“一般都是冲着管理层去的”。对院长们来说,如何留住和用好那些懂专业但心气高的年轻人,始终是个难题。

“尊严”“愉悦”意味着工作量

龙吴路养老院是徐家汇街道的公办民营机构,由连锁养老品牌“佰仁堂”运营。佰仁堂成立于2014年,如今在长三角区域运营管理6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服务中等收入的失能老人和认知症老人。总经理杨嵘介绍,旗下机构的收费水平通常在城市平均退休工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托底类人群有政府在做,高端客户有高端机构在做,我们做中端的人群。”

类似定位是不少社会化养老服务企业的选择。“高于托底人群、低于高端客户”的“中端需求”老年群体正变得庞大,而面向他们的养老服务相对匮乏。佰仁堂在上海的十多家机构大多床位紧俏,并且新建机构“满床”速度总是很快,这也反映了目标客群的需求强度。

相应地,老年人对机构服务的要求也“高于托底”。刘曼奉行的照护理念有一条是这样的——“能站着不要坐着,能坐着不要躺着”。她希望老人尽可能走下床铺、走出房间,去每个楼面的餐区用餐,“多动动肯定比老躺着好,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对心情,这是常识。但如果要问为什么,好像我们也没法证明。”

为了这点“常识”,护理员向她抱怨:你知道卧床老人起身一次多麻烦?一日三餐加下午茶,每天起来四趟那是什么工作量?这是养老院日常工作的众多小纠结之一,“尊严”“愉悦”不只是漂亮词汇,它们会实实在在地化作护理员的工作量。只要老人需求持续升级,对护理员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院长心里要做的算术题也越发复杂。

耐心和共情能力都要消耗能量

记者采访刘曼的时候,有个头发花白、中气十足的爷叔过来“告状”,投诉楼里某位老太“张口一个老年人脑子不灵,闭口一个老年人什么毛病——我忍了五分钟,实在忍不住了,拍了桌子,把她压下来了!”老人对刘曼说:“这些事你们要管管,你们要有点是非观!”

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年轻人,要习惯被求助,也要习惯被教育。老年人和家属维权意识强烈,火气上来了也许就会投诉到“12345”市民热线。刘曼平常言谈举止总是很耐心、很“佛系”,她说这是养老做久了“容易早熟”的缘故。

她见过老夫妻两个同住一屋但AA制付费——一个花自己的钱,一个花儿子的钱;她遇到过老人三番两次身体出状况,送完“120”后拒付急救车车费;养老院工作人员陪老人就医,出门前签约确定陪护费用,看完医生回来,老人摇头:“这怎么是我签的呢?不可能,我没签过。”

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家庭,微妙而多样的人性。刘曼说,不管在哪一行,做人的服务都不容易,服务老年群体更显特殊,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共情能力,这些能力是要消耗能量的。“大家都说养老护理员太少,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做这行呢?”

(摘自2019年1月16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钱蓓)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