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愿为人民吐尽丝
2018-05-23
字体: | 阅读:128|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陆春龄,2018年5月22日上午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7岁。

陆春龄曾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上台演出。按原计划三天后他将携弟子在沪献演《陆春龄师生慈善扶贫音乐会》。当人们正期待着精神矍铄的陆老,奏响《鹧鸪飞》《喜报》《小放牛》等由他整理、创作的美妙笛声时,他却驾鹤西去,给世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2016年10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95岁高龄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左)携弟子登台合奏《我的祖国》。记者叶辰亮摄

 

被誉为“中国魔笛”,曾先后出访70多个国家与地区

陆春龄1921年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演奏的笛乐作品音色优美而醇厚,坚实而饱满,强而不躁,弱而不虚,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他的笛子演奏艺术以江南丝竹为源本,体现出清新活泼、韵味隽永的特点。他整理改编的笛曲《行街》《欢乐歌》等具有浓厚地道的丝竹韵味,他创作的《小放牛》《今昔》《喜报》《江南春》等诸多作品广受喜爱。他曾出访多个国家地区,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他是1989年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多个重要文艺机构、协会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音乐界将陆春龄与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这四位先生,视为新中国第一代笛家的代表人物。在业界看来,陆春龄对于中国民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把南派风格的江南丝竹民间音乐,以独奏曲的形式推上了舞台;他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理创作了大量笛乐作品,并且发展了一些新的技巧;他被称为中国南派笛子宗师,并培养了众多出色的笛家。

一辈子“笛不离身”,弥留之际还挂念着舞台

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笛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十分震惊与难受。唐俊乔告诉记者,她在大约一周前曾去医院看望陆老。“戴着呼吸器的老师当时使劲儿拽着我的手说,‘小唐小唐,笛子笛子’。弥留之际的他最放不下的仍是笛子事业。”所有学生都知道,陆春龄一辈子“笛不离身”,走到哪里吹到哪里。直至97岁高龄,他依然满怀着对舞台的热爱。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命不息,笛声不止。”唐俊乔说,两个月前她和陆春龄一同录制上海电视台《超级家庭》节目时,两人还兴致勃勃地商量着5月音乐会的曲目与流程。2018年春节唐俊乔去看望老师时,陆老戴着红色的围巾,精神饱满得像个热血少年。“他不仅用一辈子践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骨子里对生活持有的热爱,还有通达与乐观的生命态度,也一直感染着身边所有人。”

后天就要携手杭州爱乐乐团登台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唐俊乔,将通过第二竹笛协奏曲《野火》表达对恩师的敬意与缅怀。“《野火》的音乐闪耀着光辉与热量,正如老师那敬业奉献的伟大一生。”

开过出租车的“中国笛王”,终身要做人民的艺术家

曾有无数人对陆春龄说:“您是中国笛子艺术的泰斗。”他都坦诚地回应:“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的确,出生于弄堂、开过出租车、当过汽车兵的他走得再远,名声再大,也从未忘记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从举行义演的小茶楼、农村、矿区到城市敬老院中,都曾飘扬过他的笛声。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陆春龄常把“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挂在嘴边,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他创作的第一个曲子就是《今昔》。为了写好作品,他曾到工厂、矿山、海岛、渔场体验生活。“我写的,就是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今昔对比。”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詹永明跟随陆春龄学习多年,一直致力于“陆春龄笛子艺术”的专题研究工作。詹永明说,他和陆老情同父子,因为老师平易近人,在教学中向来都毫无保留。

据悉,由上音高峰高原民族管乐团队与龙音制作公司联合制作的 《人民音乐家陆春龄笛子艺术》全集(暂定书名)已完成小样,囊括了陆春龄从艺各个时期的录音、专辑等珍贵资料,以及相关论文、评论文章等内容,预计全集将在六月中旬首发。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这是陆春龄对自己的承诺。如今一代大师丝虽已吐尽,音韵与精神长留世间。

  (摘自2018年5月23日《文汇报》  记者姜方)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