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是上海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区之一:每十万户籍人口拥有百岁以上老人28.8人,列全市第一;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39.3%,老龄化全市第二。黄浦区各个社区正在探索智慧化养老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淮海中路街道的老人在刷“养老服务卡”享受街道为老服务。
在瑞金二路街道,位于南昌路44号的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有一间“养老管家”工作室。“养老管家”顾米每天一早走进工作室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大屏幕,上面有她服务的30位老人从昨晚到当前的活动数据。通过安装在老人家中的红外线设备,老人在家的活动情况、睡眠情况等数据会传送到后台,显示在大屏幕上。“你看,这个数据线显示,老人昨晚9点半上床睡觉了,夜里起来过两次,早上5点起床的。”顾米说,如果老人半夜起来很多次,我可能就要上门去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老人最近是不是身体状况不太好,影响到了睡眠。
顾米服务的30个老人家家都有一台特别的电话,电话上只有三个按键:按1号按键可直接打给自己的亲人,按2号按键可以收听“养老管家”发来的政策与服务信息,按3号按键就可以直接连通到“养老管家”后台,第一时间找到值班管家。老人口袋里还随时装着一个小小的按键器,一个按键就可以联系到值班管家。“这个功能在老人发生意外的时候特别管用。”顾米说。不久前,一位年近百岁的阿婆独自在家不慎跌倒,幸好按动了装在口袋中的按键器,警报立即发送到街道的“养老管家”工作室,“养老管家”与居委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查看,并联系了阿婆家人将其及时送到医院。
在淮海中路街道,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老年居民的需求浮现出来,街道开发出更为精准的服务模式。2019年下半年,黄浦区联合经纬集团共同打造了“黄浦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淮海中路街道进行了“个性化升级”,设置了人员标签、积分兑换和签到系统三大模块。通过各居委将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信息导入至平台,完善其家庭、身体及收入情况,以更好帮助街道了解辖区内老人的现状。同时,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零距离家园服务站等相关机构设立信息采集点,以办理养老服务卡的方式,采集其参加各类活动、享受各类服务的相关信息,如便民服务、助餐服务、洗衣服务、日托服务、居家上门服务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运营,分析相关数据,结合线下实际情况,精准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挖掘出老人们助医、助餐、助洁、助行等更深层次的心理、生活需要,并联合社区内专业服务机构提供针对性的为老服务。
疫情期间,这一系统起到了很好地精准服务的效果。如,通过平台,街道得知辖区内有一位百岁高龄独居老人,因身体原因常年卧病在床,靠子女轮流照护,但由于老人住所较局促,子女无法长时间陪护,她生活上有诸多不便。街道及时派遣相关社工每天上午都会来老人家中为其进行屋内消毒,又通过此服务发现老人洗衣、晒衣、出门看病、配药都非常困难,服务人员将老人此项需求上传至智慧养老系统,周边零距离家园服务站、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得知需求后,送上相关的服务资源,及时解决了老人困扰。
通过系统分析,街道还发现在辖区内很多老人也都存在助餐、助医、助洁、助行方面的问题,推出了“舒颐到家”为老关爱服务项目。该项目通过智慧化养老数据平台建立了8个老年居民、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的维度标签,如生活无法自理、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独居、纯老人员、高龄老人(超过80岁)、低保、低收入者、志愿者、拥军优抚对象等,针对每项标签又设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将辖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数据进行收集与统计,再根据不同标签情况,设立了对应阶梯式分值,可以享受到不同养老服务,以组合服务包配套单项菜单式服务的形式推出,更灵活地满足老年居民的需求。
(摘编自2020年7月6日《解放日报》 记者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