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加装电梯:省力 失智照护:省心 老有所为:开心
2019-11-05
字体:
大
中
|
阅读:65
|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近年来,上海全力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养老床位年年增长,日托、助餐等覆盖面不断扩大,更多健康、文化服务进入社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又出现一系列新问题。一年来,上海多方资源和力量集聚,一个又一个像老房加梯这样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正在攻克中。
老房加梯 突破瓶颈搭上“高铁”
2015年全年,上海成功加装上电梯的老房只有1栋,2016年也是个位数。随后速度逐步加快,截至2018年底,上海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立项共298台、竣工61台。而记者从市房屋修建协会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是:截至2019年10月,本市完成加装电梯计划立项的房屋达871幢,其中已竣工186台,目前正在施工的有177台,另外还有31幢多层房屋结合成套改造等方式让居民住进了电梯房。2019年以来,加梯数量达到过去几年总和的两倍。这一推进速度,仿佛搭上了“高铁”。
更令人惊喜的是,加装电梯项目由单一门幢逐步走向规模化加装,向常态化发展。这其中,有审批流程简化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市、区有关部门和各街道、镇主动作为,针对瓶颈逐个击破。
10月,长宁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上海首个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综合窗口”,业主可以在这里“一门式”办理加梯申报及各项审批业务。虹口区江湾镇街道、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普陀区长征镇等都成立了“电梯办(工作室)”,或由街道干部坐镇,或委托社会组织操办,不仅为居民解疑释惑,还联系政府部门召开协调会,甚至在审批时“上门服务”。
而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崇明岛,一年来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从无到有,遍地开花。截至10月,崇明加装电梯立项数116台、正在施工74台(以上均包括36台商品房改建),竣工8台。崇明区提出“愿改皆改、应改尽改、可改速改”的工作原则,通过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引进建管一体化公司,成立一条龙服务工作室,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完善监管措施和制订管线搬迁指导意见等,有效减轻居民负担,提高了加装工作成效。
认知症 爱的记忆共同守护
“我不认识你”“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一段段消失的记忆,抹去的不仅是老人脸上的笑容,更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了遗憾和伤痛。据国际上相关研究,认知症患者在60岁以上人群中比例约为7%,越是高龄比例越高。
爱的记忆需要共同守护。时下,上海正积极推进建设“认知症老年照护体系”,2019年再度将“改建100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如徐家汇街道龙吴路养老院,集日间照料、长期住养和综合助餐等服务为一体,专注于为认知症和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性服务。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邻里分中心专门辟出失智老人日间照护中心,每天都有一群老人到此“准时打卡”。除了常规的日间照料、营养膳食等日托服务,还有“记忆小屋”“大脑加油站”,采用认知疗法、园艺疗法、回想疗法等,为轻、中度认知障碍老人提供健康干预、康复训练、心理慰藉。
2019年9月,“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启动,10个区的28个街镇被列为首批试点单位,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也是其中之一。长宁区对约2.4万名老人采用AD8和MOCA双量表精准筛查,并出台本市第一份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
老年大学 建“家门口的好学校”
38把小提琴、4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乐手大多两鬓飞霜,但演奏起《我和我的祖国》依然激情澎湃。说来让人难以相信,这个“藏”在社区的三叶草弦乐团,全部由业余乐手组成,团员平均年龄66岁。这群音乐爱好者先是在居委会活动室拉琴,后来得到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支持,团员们每周六排练,除了以琴会友,经常开展公益演出。
对70岁的指挥兼小提琴手傅克明来说,最难忘的事是2018年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他们的演出,还和在场的每位成员握了手。对大家说的“你们开心就好”这句暖心话,大家一直记在心头。
如何激发老人的价值感,实现老有所为?这一点,过去在为老服务中容易被忽略。如今,各级政府都更多地关注到了老年人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现能力和才华的平台。
针对优秀老年大学“一座难求”问题,上海以“老年人学习场所倍增计划”为重点加大供给,把“就近、便捷、快乐”这一原则放在首位。如今,全市构建起老年教育四级办学网络,包括4所市级老年大学、9所高校老年大学、22所区老年大学、222所街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办学点……一批“名家坊”“乐龄讲堂”、睦邻学习点、网络学习圈,成为老年人“家门口的好学校”。
(摘编自2019年11月4日《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