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天下 袁隆平捧着沉甸甸的稻穗,它们承载着他的梦想。
2012年9月2日,袁隆平赴成都市郫县查看超级杂交水稻长势。视觉中国供图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生产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级水稻生长情况(2013年8月19日摄)。 新华社发
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
2021年5月22日下午,长沙的天空灰蒙蒙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13点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湘雅医院门口,摆满了人们献上的黄白色花束。很多市民在听闻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自发汇集于此,送袁老最后一程。90后小陈夫妇在花束旁留下“国士无双、流芳百世”的赞誉,他们感激袁老,“让我们再也不用经历吃不饱饭的年代”。在他们心中,英雄的伟大,在于“至今仍不敢相信消息是真的,就是认为他会永永远远地活下去”。
来送行的人越来越多,当运送袁老遗体的车辆从医院开出,人们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情感奔涌般迸发,“袁爷爷,一路走好!”他们注视着车辆逐渐远去的背影,拼命奔跑,拼命呼喊。
应家属要求,车辆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
长沙的雨越来越大,在研究中心外,人们守候的眼泪已汇成“海洋”。我们知道,这是长沙在心痛,中国在心痛。
他毕生所求,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
直到2021年初,他还如往年一样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就在最近,袁隆平刚刚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5月9日上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基地,“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取了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经称重、测水分、量面积、除杂等程序后按照超级稻测产公式计算,最终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超优千号”是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又称作“湘两优900”。自从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亩产不断攀升。“未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示范项目成功后,将刷新海南省水稻亩产量最高纪录。”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曹兵说。
是的,袁隆平毕生所求,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凭借突出的贡献,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一位属于大地的奋斗者,一位受到全人类尊敬和爱戴的“杂交水稻之父”。
2017年,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专程到长沙拜访袁隆平,并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萨乎里说。
端牢“饭碗”后,依然心系粮食安全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他把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稻田。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他在稻田里走的每一步,都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高产更高产”的目标永不停步。
在大多数时候,袁隆平都是一个慈祥而风趣的老爷爷。听到有人夸赞他是“国宝”,他便会立马开起玩笑:“国宝是熊猫,我变成动物就麻烦了。”但是,只要当话题进入为什么一直追求高产,谈到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是否过度,老人顿时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这句话,他在很多个场合说过很多次,说了很多年,他依然保持警觉,“中国有十几亿人要吃饭,绝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粮食过剩;相反,要进口一部分,如果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就会受制于人。粮食安全,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攻关方向,一个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发展高产水稻;而第二个方向,便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海水稻的研究正着力于此。“通过3年的努力,让海水稻抗盐碱超过0.6%,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年产量将超过300亿公斤,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后来,他又将亩产修改为500公斤,未来年产量就有望超过500亿公斤。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生前从未停下关于“米”的梦想,那是他不变的稻田情怀。他曾有个“禾下乘凉梦”——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
如今,他在禾下安静地睡着了,将梦想的“种子”带去了远方,将未来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继者。“海水稻这块,目前已签约种植面积达一百万亩,2021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规模化推广、产业化运营,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天空,有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袁隆平,这个重如山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中,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碑上!
(摘编自2021年5月23日《文汇报》 记者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