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苏州河畔的红色电波
2020-10-05
字体: | 阅读:553|

位于虹口区的塘沽路62号是一幢百年老楼,在它斑驳的油漆下珍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47年,在上海代号为“昆台”的情报系统负责人吴克坚同志的带领下,叶人龙、陈秀娟夫妇筹立了塘沽路62号中共秘密电台。秘密电台始终保持着上海与延安、与西柏坡乃至与北京的通讯联络,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这个秘密机关、地下电台的各项工作,直到全国解放。



中共塘沽路秘密电台旧址铭牌



塘沽路62号中共秘密电台的组建并领导者吴克坚



吴克坚夫妇与叶人龙夫妇合影



今天的塘沽路62号  张龙摄



今天的塘沽路



叶人龙(左)和马辛田



塘沽路62号后门


胜利汽车行

1946年夏秋之交,居住在上海市虹口区梧州路的叶人龙家迎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个子不高,双目炯炯,他就是吴克坚同志。两人寒暄之后,吴克坚说:“中央要在上海建立一个秘密电台,直接与延安通讯联络,电台要建在你家。因为你会驾驶汽车,也会修理汽车,可作掩护。”

叶人龙当即接受了这个任务。1911年出生的叶人龙,家境贫寒,7个月时父亲去世,靠母亲帮人缝补浆洗活计糊口。14岁时进入浦东祥生铁厂当学徒,遇到了到浦东组建工会的共产党人贺昌同志,在贺昌同志的启发、教育、指引下加入了C·Y(就是今天的共青团),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接受任务后,两人着手研究具体建台事宜。叶人龙居住的梧州路是个人多眼杂的地方,两人觉得不安全,后来看中周家嘴路的一间门面房和金陵路的一家糖果店,几经挑选,最后选定塘沽路62号。这是一栋双开面、两层楼的街面房,位于东大名路和东长治路中间,旁边有几家小五金店,人流稀少,比较清净。房子的后门临九龙路河,若遇危急,便于撤退。但塘沽路吴淞路口有一个巡捕房,距离62号仅五六百米。对于这个“危险炸弹”,吴克坚与叶人龙是犹豫过的,后来,他们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这出奇制胜的妙招敌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料到的。于是,这个点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买下这栋房子需要八十多两黄金,组织上拿出了一部分,剩下的则由叶人龙筹款。叶人龙倾其所有,又向亲朋好友借钱。其中一位叫徐大妹,她的爱人叫陈之一,夫妇俩都参加过工人运动。陈之一与商界人士有来往,本人也经商。当叶人龙向他借款时,他二话没说,拿出一根金条,说:“若有需要,再来找我。”两人心照不宣。这是地下工作的规矩,不该问的不问。房子解决、资金到位,“胜利汽车行”紧锣密鼓地办理各种手续。“胜利”寓意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夫妻老婆店

根据吴克坚同志的要求,“胜利汽车行”要办成“夫妻老婆店”。叶人龙之妻陈秀娟刚刚生了大儿子叶一奇,一家三口入住,陈秀娟就是老板娘。

某日,吴克坚带了一个矮矮胖胖的年轻人来到修车行,向叶人龙介绍说:“这位是马辛田同志,今后就住你家了。一切组织均已安排妥当,你只管做生意赚钞票。”马辛田真名康伯钧,原是延安派到南京做机要工作的,此次住进叶家,以账房先生的身份开展地下工作。然而,马辛田不会说上海话,也未携带身份证明,国民党稽查大队经常会来查户口,这可如何是好?叶人龙想了个办法,就说马辛田是自家远房表亲。后来,经过上下打点,还将马的户口报进了家里,马辛田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上海人。

1947年春,“胜利汽车行”开张。叶人龙以老板的身份管理车行事务,马辛田为“账房先生”,与叶家同吃同住,夜深人静之时则开始收电报工作。而陈秀娟也“公务”繁忙,她要以老板娘的身份打理车行后勤,又要带小孩、料理家务,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关注周围可疑动向,同时要与周围邻居和睦相处,免得节外生枝。陈秀娟是个聪明人,为掩护马辛田常常要“脑筋急转弯”。有一次,保长问叶人龙:“你家账房马先生,斯斯文文,蛮和气,可为啥说着河南话?你不是宁波人吗?这远房亲戚可是够远的。”边上站着的马辛田一惊,未开口,陈秀娟已经接上话了:“哎呀,马先生是我家远房亲戚。人家出钞票入了股的,千里迢迢到上海赚钞票来的,心细稳重,所以阿拉请伊做账房先生。”说着,她把保长的注意力引向了正在修理的一部新式吉普车上,说保长若有兴趣,可以来乘坐兜兜风。就是这样,国民党的警察、宪兵时不时地突然闯进车行、东张西望时,叶人龙与陈秀娟都会巧妙配合,外加“打点打点”,客气地将他们送走。

尽管如此,有一事却是叶人龙夫妇比较担忧的。那就是夜深人静时,电报台同志在二楼工作,因收发电报引起的电流电压不稳。此时假如开电灯,就会一闪一闪,忽明忽暗。果然,有一天,一个邻居埋怨似的跟陈秀娟说起此事,还扳着手指说:“电压不稳定老是在晚上。晚饭吃好,一家人坐在一起刚要说会儿话,电灯泡就一闪一闪的,小囡吓坏了。”陈秀娟心头一慌,她知其里,但反应极快,马上说:“是啊,最近车行也遇到这种事情,电压不稳,是不是有贼骨头偷电?要么就是电线漏电。不行我找人来看看。”当晚,电台就调整了收发报时间,放在下半夜。为防止下半夜收发报时电灯忽明忽暗引起外界注意,陈秀娟还从市场里找来颜色灰暗的窗帘,将二楼的工作间遮得严严实实。然而,最危险的不是电灯的明暗,而是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宪兵大队,他们架设的专门监听发报机的测向仪。发报机工作时,测向仪就会慢慢调节,当两者频率一致,就可测出发报机的准确位置。他们还将测向仪安装在汽车上,开车沿街巡查监听,尤其在晚上,更是到处游弋。叶人龙夫妇就装作散步,在住房周围巡逻,一旦发现可疑动静或是开得很慢的汽车,马上返回家中揿门铃发暗号,让楼上的人停止工作。

险象环生处

1948年春,组织决定调马辛田到华北解放区,由杜少帆、林影夫妇来接替马辛田的工作。杜少帆真名邓国钧,1946年春由重庆调往上海担任地下无线电通讯工作,1949年以后,杜少帆曾任四机部外事局局长,林影担任李克农的秘书。

两人来到叶家,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合作社雇员,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租住于胜利车行的二楼亭子间。车行伙计都以为杜少帆夫妇是老板的亲戚,也不多打问,相安无事。但在杜少帆夫妇来“接班”之前,如何将马辛田同志护送出上海,让叶人龙心事重重了好几天。经过缜密思考,他想出一个妙招。当时由上海去华北解放区,通常是走海路,坐船去香港,再转上华北。国民党特务机关亦知此线路,在码头上布置了大量的特务宪兵,严查盘问。为确保万无一失,叶人龙多次佯装接人到公和祥轮船码头(现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去“踩点”,仔细观察敌特搜查的规律,几次下来,心里有了对策。

马辛田动身那天,叶家全家出动。马辛田和叶人龙西装笔挺,陈秀娟特地到理发店做了头发,问朋友借来珍珠项链,打扮得珠光宝气,然后抱着一周岁的大儿子叶一奇,几人开着借来的高档轿车驶向公和祥轮船码头。一路上,他们复盘了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像演戏一样对着“台词”,如果被盘问怎么应答、如果被扣押如何应付等等,最主要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心态要“放松”。车子慢慢地驶入公和祥轮船码头,叶人龙抬着头,趾高气扬。果然,敌特看到有钱人就点头哈腰放松警惕。车子直接开进了码头,未受到任何拦阻和搜查,马辛田下了车,拎起皮箱,快步走上轮船,叶人龙、陈秀娟在车里挥手告别。望着渐渐远去的轮船,夫妇二人心潮澎湃。

这样的险象其实经常发生。收发报机要不定期送出去维修,怎么把这个“危险物品”安然送出并取回,也是很考验智慧的。叶人龙夫妇通常借高档轿车,穿戴富贵,以出去应酬或谈生意作掩护,但遇到设卡盘查就很危险。叶人龙熟悉地形,通常开着车子从小弄堂里穿,也偶尔不得不“弃车而逃”,次日再将车开回。正是这样的大智大勇、胆大心细,躲过了敌特宪兵一次次的突击盘查。

上海解放前夕,垂死挣扎的敌人,抓紧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中共在上海的好几处秘密电台遭破坏。一天,国民党特务稽查大队突然查上门,他们故意将开来的车搞出故障刁难叶人龙,幸好叶人龙有过硬的汽车修理技术,捣鼓几下就排除了故障,特务实在抓不到把柄,只得悻悻离开。

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塘沽路62号中共秘密电台始终保持着上海与延安与西柏坡乃至与北京的通讯联络,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这个秘密机关、地下电台的各项工作,直到全国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杜少帆夫妇带着这台历经风雨的收发报机去了北京。据说,这台收发报机已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央情报部给吴克坚情报系统发来嘉奖电,全文如下:

克坚并转全体工作同志:几年来你们在克坚同志领导下,不避艰险,任劳任怨,坚守工作岗位,获得敌人各种重要情报,建设和保证了同中央的联络,直接配合了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胜利,你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特电嘉奖。

后记

2018年春天,陈秀娟老人101岁寿诞,她与子孙再次来到塘沽路62号,这栋百年老房承载着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她的使命,更有她不忘为人民大众谋福祉的初心。推门而入,仰望楼梯,老人眼含热泪。71年前,为了引开保长的注意力,她将孩子的玩具从楼梯上扔下;一个敦实的身影每日清晨从上至下清扫楼梯,那是她的丈夫;还有二楼亭子间深夜发出的“嘀嗒”声……一幕幕就在眼前。

岁月已逝,历史镌刻,世人铭记。

(摘编自2020年10月4日《新民晚报》  作者林楣)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