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社区新开了一家智能餐厅,特别的是,这里所有菜品都由机器程序自动烹饪。自助面档区里,机械臂完成和面煮面的动作,仅需要2分钟。付款柜台更是通过AI识别菜品,直接显示价格……如此多高科技新奇体验汇集的餐厅,主要服务的对象其实是附近的老年居民。
葱烤大排、狮子头…机器人烧菜煮面不见油烟
虹桥社区AI食堂开业已有一个多月,每到中午就餐时间,这个占地130多平方米的小食堂里坐满顾客,其中80%是老年人,也有附近的上班族。
9月2日11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食堂,当日食堂提供了11种中餐菜品和米饭,还有自助面档的牛肉清汤面和各类浇头。菜品标价为大荤8元、小荤5元、蔬菜3.5元、米饭2元。牛肉清汤面6.6元,浇头4至6元。
菜品大多适应本帮菜口味,葱烤大排、糟带鱼、狮子头、百叶包、笋烧肉等,都是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菜式。一位正在用餐的爷叔告诉记者,自从这家食堂开业,他隔几天就要来一次。“一个人不愿烧菜,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吃饭觉得热闹,吃完再买个荤菜打包,回去晚饭也解决了,挺不错!”他说。
社区食堂的概念,顾名思义,是开在社区里、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解决日常用餐问题的餐厅。据了解,上海目前有社区食堂200多家,还有1000多家老百姓家门口的助餐点。而这家社区AI食堂,还是上海智慧城市的示范点之一。
人们透过食堂玻璃可以看到明亮的后厨烹饪间。机械臂将净菜放入智能烹饪系统,自动进行煎、烤、蒸、煮等操作,5到8分钟后成品就能出锅,全程清爽无油烟。而自助面档区,顾客只需要把碗放在取面位,窗口里的机械臂就得到指令开始运转。面条是从小麦粉和矿泉水和面开始现制,压制出面条只需要8至10秒,随后机械臂将面条送入汤篓煮熟,加汤。全程约1-2分钟。
自助结算柜台前,顾客将餐盘放在智能识别区,智能系统就能秒算菜品价格,并清晰呈现在菜品投影的荧幕上。虽是自助结算柜台,食堂目前还是配备了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指导。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向记者介绍了食堂的后台大数据系统,例如每道菜都有营养成分的分析、原材料的溯源信息,还有库存统计计算、菜品受欢迎程度的数据分析等。
一位阿姨一边等面“出锅”,一边和记者聊天。“你说多神奇!现在机器人真的能烧菜了!原来想都不敢想,今天就在这吃上了!”阿姨表示,吃一顿机器人烧的饭心里都觉得与时俱进了。“下次孙子周末回来,我得带他来看看!”阿姨兴奋地说。
便民惠民,老年人享受现代科技
AI食堂所在的虹桥街道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区。截至去年年底,社区户籍老年人口19201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8.4%。其中百岁老人9人,孤寡老人137人,独居老人1131人,社区老龄化呈现“程度深、高龄化、独居多”的特点。
虹桥社区AI食堂由长宁区虹桥街道牵头,秉持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原则,结合虹桥街道老龄化特点,邀请了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熙香”)进行打造和经营。
熙香自2014年开始致力于做中餐标准化智能烹饪。虹桥社区AI食堂负责人、熙香运营总监范艳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食品标准到现在所有流程的标准,从全自动智能烹饪设备的研发到数据化精细运营系统的开发,熙香经历了很多年,光是菜品目前就有中餐八大菜系的1000多种。
“把科技带给群众,让老百姓更能体验科技的力量。”范艳萍说道,“社区AI食堂其实重点的服务群体是老年人,一开始我们也有担心,老年人对智能的东西会不会排斥?他们不会用怎么办?但现在发现,老年人其实很感兴趣,适应能力也非常强。”
大部分老人使用敬老卡支付方式,一方面,刷卡动作简单好操作,另一方面,长宁区对使用敬老卡的老人有额外优惠政策,满20元减3元,不满20元减1元。范艳萍告诉记者,一般老年人一顿饭也就十几块钱,可能还能打包回去解决晚饭。
科技养老,上海将建1000家社区AI食堂
范艳萍介绍,目前AI食堂一期只能将烹饪好的菜品由人工端上选菜台,并由人工为顾客打菜。二期就会实现后厨直接通过传输通道送达前厅,并且实现自动打菜标准化操作,一期二期的投入加起来为200万元左右。她介绍,传统餐饮业的人力成本较高,从长期看,AI食堂的机器成本每年递减,后期会有稳定的收益。
她还称,AI食堂能实现智能烹饪系统产品标准化、加工流程标准化,保证菜品口味可控;保证食品安全可溯源,无论是食材还是生产链的全过程追溯,都让顾客吃得更放心。
谈及未来发展策略,范艳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把社区AI食堂的模式走出来后,会让它可复制可推广。熙香计划今年在上海做20到30家社区AI食堂,明年完成100家的目标。而且,在上海全市推广100个社区AI食堂也是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的初步规划。
AI食堂一经推出,成为了市民和网友的热议话题。其关注焦点包括,老年人是否愿意接受冷冰冰的机器?机器又能否真的安全可靠?有网友称,社区AI食堂是一个尝试,目前来看,很多老年人把AI食堂当做一种新鲜体验,他们愿意来尝试,但如果一日三餐都由机器程式化烹饪,老人还会不会愿意呢?
(摘编自2021年9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