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万物复苏爆笋声——记“史册特例”的1978—1979研究生考试
2018-05-28
字体: | 阅读:78|
你听过春天来时,山间竹笋的生长声吗?

 

 

    左图:留校任教的王维新(中)在中央美院铜版工作室给学生做示范。

    中图:1978年首批研究生须国融毕业后留中山医院,后出国进修。学成回国后,研究生院请他为在校研究生讲“如何搞科研”,这是开讲前刁承湘(右)与他交谈。

    右图:1981年12月陈尚君(左)研究生毕业时与导师朱东润先生合影。(均资料照片)

 

陈尚君听见、且深刻进记忆了——40年前,春回大地,“真有一种万物复苏的感觉。我读研起,学问不断往上发展,有次走在山上,真的能够听到春笋在往上蹿时,那种噼噼啪啪的声响,感到自己也一样”……

这位复旦教授是1977年春入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也是1978年读大二时,就直接考取读研的那两届“史册特例”(1979年也可)研究生。

特例的还有年龄。查本报报道: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同月中科院和复旦数学专业恢复招研,在读大学生可考,复旦还放宽到“高中学生”;11月全国允许高中学生和大学生考研;1978年1月,报名“极为踊跃”,经国务院批准,宣布1977年1978年招研合一,整个3月都可报名;3月20日,再将年龄放宽到40岁,这恐是绝无仅有的一次(1979年为38岁)。

葛剑雄就此峰回路转。1945年12月出生的他,恢复高考时兴冲冲报名,超龄被拒。那天看报“喜欲狂”。考研3天,在中学工作的他每天照常主持完8时升旗,骑自行车赴9时笔试……以高中学历考取硕士,1982年又获教育部特批,提前成为共和国首批文科博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17天后,新华社电:1978年共录取10500多名研究生,接近1966年前17年培养研究生的总和。

【亲历者说】

存续文脉,我们赶上了大师“最后十年”

陈尚君:朱东润先生只招1位研究生,有90多人报考。如果没人怂恿,我是不敢考的。老师请班级党支部书记林锡琦来谈,我还很犹豫。架不过再三动员,陈允吉老师还特别请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王运熙老师推荐,我才下决心。其他人水平很高,许多是1966年前的大学生。我优势是在校生,图书馆查资料方便,也有充分时间准备。

准备了两个月去考,专业第一,总分第二。外语毫无意外失了点分。政治有题问长征现实意义,天天讲“新长征”,我居然忘了写,扣5分。

面试,朱先生没参加。我见他第一面,在研究生开学典礼。其实朱先生对录取了我这样的学生是很不满意的。基础薄弱,也不赞成两年级本科生破格上来。他曾告诉我,他在孩子读书期间,只请老师吃过一次饭,因小学四年级正长身体,希望留一级,对发育更好。他这方面是很老派的人。我必须证明自己。读研第一学年结束,先生出题“大历元年后之杜甫”,说如有困难,抄来的也给分数。老师真的对我们没信心。我全力以赴,从杜甫本人诗歌找寻线索,否定宋人结论,提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的全新解释,论据都是杜甫本人诗,非常充分,与宋代以来各家研究大为不同。多年后我得知,低我一级的王小盾报到时,听见朱先生在研究生部说,原以为经过十年,招来的学生没法培养,看到我的作业后,觉得还是能带出来。

朱先生当时招了2人,另一位黄宝华,据说1964年考过钱钟书的研究生。我们去朱先生家听课。他认真准备,讲足两小时,作家作品、古今兴亡、人生阅历,都讲。

那时的学位论文是手写的,为提交答辩油印几份,也不懂什么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要写成什么样子,老师也不太知道。王运熙老师就认为,达到发表水平就可以。校研究生部只有三四位老师,文理兼管,谁都不知怎么做,自己摸索,努力向上冲。更有趣的是,全国范围招研,开始并没授学位的安排。3年读研将结束,论文也写好了,上面要开国务院学位工作会议,答辩便顺延半年。

中国老一代学者,只剩下最后一段学术时光,第一批研究生承接了大师们的最后十年。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说得更大一些,1978年开学典礼,朱先生跟我们说,世界各国文明有的延续,有的断掉,我们现在也面临危机,我们要存续这种文脉。相比我们成为幸运儿、一代人命运改变,这可能是那次招生更重要的意义。

刁承湘(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78年3月,组织通知,服从需要,我脱下8年医生的白大衣,和陈渭老师、刘玲老师组建上医研究生科,一切从零开始摸索。第一届硕士快毕业了,论文怎么写,我们也不知。后来是华山医院戴自英教授,特地专题开讲,那天风度翩翩,带了一本厚厚的书,说“这是我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

就靠这堂课笔记,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起草制定了学校论文工作规定,指导了第一批硕士毕业生。

第一批招生计划70人,报名上千人。所有试卷刻蜡纸油印,陈渭老师心灵手巧,我常常两手油墨还印不清,只好“靠边站”。印好了寄全国考点,信封一一手写,晚上回家拿筷子都觉得重。装试卷、贴封条、盖密封章,10平方米办公室难“摆开战场”,借了老图书馆阅览室,全处同志帮忙,桌子不够用,就跪在地上刷浆糊、盖章。

最后录取146名,比原计划翻了一倍。时任上医大分管副院长冯光说,好不容易有这么多学生来,十年破坏,师资断层,我们要从这批考生中抢回一批人才。这批学生素质确实很好,很刻苦,总挑灯夜战,叫他们睡都不睡。

第一批研究生很不容易,有的已有孩子,学习压力大,也不适应学校生活,一间宿舍挤七八位甚至十几人,条件很艰苦。没实验室,大家在地下室用砖头自己搭实验台。没实验动物,只好发动学生晚上不睡,抓老鼠,专家教授一起抓。

当年也有破格的,1979年有位学生,考得很好,就英语42分,因为原来学俄语。现在是全国知名医生。

当时上医大有16位“比院士还院士”的一级教授,数量仅次于北大。首批研究生导师经严格遴选,学术上都很强,对学生要求很严,查学生实验原始记录,细到写了5月23日,还须有年份、天气、室温、采集来源,必须用钢笔。有研究生没完成社会实践,毕业分配了,学位委员会召回,补一年社会实践重新审查。就这么严。

王维新(原解放日报美术摄影部编辑):我是被破格的,1938年1月24日出生,早了30多天。当时国内美术学院,特别缺我们这一茬人,尤其我1963年毕业前,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师从洪世清先生,学了5年的铜版画专业。肖峰先生说了一句我印象很深,他说看来改革开放后,主要精力要放在艺术事业上。我一直记得,备考的学习教材还是报社同事给的。最后录取53名,是中央美院建院以来招研究生最多一年。这批有很多高手,许多破格,比如同是上海出去的汤沐黎。估计全班一半非本科。我最大,比最小的大十多岁。

我们这届得到叶浅予、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刘开渠等20多位老一辈美术名家直接指导教诲。我们毕业后,有的教授退休了,有的去世了。可以说,我们这批人承上启下,连接了断层,也托起了新秀。

【四十年来】
  “我们这代绝不比民国那批差”

不是孤例。首批研究生毕业,复旦中文系两年留校任教27位,撑起近三四十年学科高地。
  不约而同。首批博士30周年,各报的报道,突出了同一份致敬:“没有惊天动地的 ‘名利光环’”“他们一直活跃在相关学科的前沿”“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育人传统”“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批博士传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风范”“被一种特殊的历史责任感牵引着”……

这种特殊的历史责任感,便是存续学术文脉。

原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吴本厦直到晚年,都清晰记得两个数字和一次发言——两个数字是18位博士、14815位硕士,中国学位制两个“首批”;一次发言是苏步青、曹锡华等先生说,甘为人梯、为国育才。
  “我从朱先生那里知道,学问是没有边际的。他们最重视的是独特个性,不是一个模型出来。朱先生任何问题都要表达‘这是我自己读书得出来的看法’,绝对不人云亦云。”采访中一直谦逊不已的陈尚君,仅一次当仁不让,“我是不承认所谓‘大师以后再无大师’,其实我们这一代的学术成就,超过前面一两代,很正常,这是时代的进步。在学术的整体承接上,可以说我们这代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好的一群,绝不比民国那批人差,远远超过的也有。”

40年前,朱东润告诫“首批”:“如果我们不努力,如果我们不尽量做到最好,今后国际上说到研究中国学问,就只能去欧洲,去日本,将会是我们的耻辱。”

40年后,现在“年轻一批也跟上很快,‘80后’‘90后’都已走上台”。

40年来,那次春回大地,不仅抓住了一代学者最后十年,也为国力的日益兴盛、人才的厚实支撑,催生了无数春笋破土而出。

我们寻找上海人张祥。

紧锣密鼓,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考研后,他是1979年中国派出的第一批27位留美大学生之一。尽管因恙不便采访,但他这40年经历便是见证:198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回国后“临危受命”,主要负责中国第一条举债(外债)建设的上海地铁项目对外谈判,参与成就又一桩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成功首创“一个项目引发多国平等竞争,产生最合理、最有利的融资条件”,走向国际惯例;他后出任外经贸部副部长,还担任过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这只是邓小平1978年说“要成千成万地派”的千万分之一。历史记下:1978年中科院招收的首批1000多名研究生,有130多位培训外语后直接送出国留学,高校开始鼓励,国家下达指标,开启上世纪末中国留学大潮。2017年,改革开放40周年前夕一个数据热传: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较2012年,猛增58%。“最大海归潮”成高频热词。

海归潮,是40年人才兴国的一部分。
  人才观,是40年观念进步的一部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筹备科学大会的近10个月时间里,社会上鄙视知识分子的风气得到了彻底扭转。”一个历史的注脚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此一夜风行。观念冲击波,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的教育工作,进而迅速扩向全社会各领域方方面面。同在1978年,从早春,到金秋,一直轰轰烈烈的教育科技领域,一连串体制突破和观念更新后,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举行。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从学术文脉不断存续,到人才支撑国力兴盛,再到社会观念进步转型,史册特例的1978—1979考研,影响深远四十年。

(摘自2018年5月28日《解放日报》  记者郭泉真 陈抒怡)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