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553万,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达25%。预计2030年至2035年间,上海老年人口将增长至峰值,80岁以上高龄人口持续增长。
数字时代,在申城“9073”的养老格局中,应对深度老龄化,“大城养老”如何探索家门口幸福养老新路径?
老了,去哪里?
原居安养,是多数人的心愿。事实上,上海已形成“9073”养老格局——3%的老人机构养老,7%的困难老人在社区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90%的非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换言之,97%的老人要在社区“原居安养”。
面对现实,申城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原居安养幸福圈。这个幸福圈,长啥样?“五边形”——床边、桌边、身边、周边,手边,让体面养老有保障!
在床边,如何照护?
试试“家床”。2022年,申城完成持续三十年的成片旧改。搬了家,人户分离,养老服务还能继续吗?能,因为有家床照护。
黄浦区率先推出“家床照护”,以优质养老机构为支撑,排摸老人个性化养老需求,设计专属上门照护方案,采用双方议价、签约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老人在家就能享受专业养老服务。迄今,“家床照护”覆盖黄浦区10个街道,累计签约家庭1642户,服务量与稳定性名列前茅,为全市推广“家床”提供借鉴。
在桌边,如何助餐?
试试老字号吧!目前,申城有社区长者食堂300多家、 老年助餐点1300多个,覆盖城乡、类型多样、总体可及。
去年,申城老年助餐的一大创新是——“老字号长者助餐联盟”成立,丰裕、大富贵、沧浪亭、老人和……满足老人个性化、多样化的用餐需求。
在身边,如何帮扶?
适老化改造用起来。居家无障碍,截至2022年,申城已累计为1.3万多户家庭提供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2023年完成改造7715户,“分阶段”有序推进,“分梯度”实行补贴,“分类别”满足需求。同时,既有公共建筑、公园场地和街道空间,试点整体性适老化改造,都在推进中。
在周边,如何布点?
均衡充实可共享。目前,申城着力推进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建设,场地不大,专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微服务”——无论是“微助餐”“微日托”,还是“微健康”“微社交”……出家门,走走就到,很便捷。
在手边,如何响应?
数字赋能。一位老人,日子过得怎么样?看看“画像”,就知道了。以老年人信息库为基础,精准获取6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享受政策等情况,形成老人“画像”数据池,细分服务群体,精准匹配政策,也让“手边响应”更迅捷。
在申城,聚焦多元需求,盘活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均衡社区养老服务布局,让“原居安养”成为体面养老新模式,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