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社会福利院老人与家政志愿者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杨建正摄
在社区找到“老伙伴”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汾西路261弄居委会,居住着365位80岁以上老人和10位90岁以上老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施菊丽介绍,每年9月底10月初,他们都会根据派出所的户籍资料了解辖区内高龄老人的情况,摸摸底,便于居委会逢年过节组织活动、开展慰问,也便于通知家属享受政府给予老人的各项福利补贴。201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老伙伴”计划启动,该项目是通过社区邻里网络,由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与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伙伴”,通过上门探访、情感支持和社区活动等形式,给高龄独居老人一份关爱,帮助他们预防失能,让高龄独居老人能够积极地在社区健康生活。在施菊丽看来,通过社区环境的营造,这种邻里互助的养老模式,对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是巨大的。在他们社区里,60岁出头的“年轻人”隔三差五会去八九十岁的“长辈”那里聊聊天,话话家常。重阳节的主题2017年为“6199”,2018年是“你的世界我能懂”,寓意着“六一”和“重阳”携手,80后90后们教爷爷奶奶玩陶泥、用微信、玩抖音,不亦乐乎。作为居委会共建单位,巴士五公司七车队的党员青年也会来到社区,陪老人热闹过节。“每个人都会老的,我们要让年轻一代有所感触,对家中老人多一点关怀,一代给一代做好榜样。”施菊丽说,一个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居家养老的必要条件。小区里有三位独居的老太太很有名,被居民们亲昵地称为“三朵金花”。每天一早,三姐妹便相约一起吃早饭、一起活动、一起吃完午餐,直到傍晚时分才各自回家。吸引姐妹三人的,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200平米的空间内集合了长者照护之家、老人日间照护中心、社区助餐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功能,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24小时托养、日间照护、居家护理、助餐、助浴、助发、康复训练等“一站式”服务。“即使一个人生活,在这里也能让老人们有家的感觉。”施菊丽说。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拓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临汾路街道调研时也发现,这里已经形成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综合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生理、生活、生命、心灵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也为上海乃至全国街道社区层面的养老业发展提供了“临汾样板”。近些年来,临汾路街道一直致力于把养老服务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推动健康养老、公益活动与环境整治、文明引导融为一体,重点围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开展养老工作,不断提升辖区内的精神文明进步指数和老年朋友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成功打造出一个幸福、宜居、和谐的老年社区。不断改善老年生活环境,提升老年生活品质。这又是“临汾样板”的重要体现。街道不仅打造了老年宜居社区,在现有多家养老机构基础上又精心建设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了多样化的关爱服务,获得了群众一致的好评和肯定。此外,临汾路街道不断升级“美丽家园”,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在所有老旧小区推进停车设施改造、绿化更新、电子围栏安装,完成了多个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极大改善了老年生活环境,更便利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017年初,集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社区助餐服务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功能于一身的临汾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91弄)正式投入运行。为社区老年人提供24小时托养、日间照护、居家护理、助餐、助浴、助发、康复训练等“一站式”服务。该为老服务中心是一个面向社区所有居民的开放平台,不仅提供为老服务,还精心打造了儿童乐园以及适合年轻人的阅览室,营造出老少同乐的轻松氛围。中心除了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日间托养环境外,还将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以及康复护理服务,适应不同老人的需求。养老服务设施 通过对临汾路街道的调研发现,老年人偏好的聊天室占比最高,达到52.80%;其次是图书馆,达到46.90%;棋牌室也占有一定比例,达到29.30%。可见,老年人比较青睐有助于人际交往的活动方式,比如聊天、阅读、打牌、下棋等。从具体的娱乐活动内容来看,读书看报占比最高,达到43.70%;其次是健身操、棋牌活动、聊天散步等有氧养生活动。此外,老年人也表现出追求现代休闲娱乐方式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包括电脑上网、书法绘画、摄影等方面。医养资源空间 当前,临汾路街道养老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家庭照料为主,居家养老照护为辅,分别占比达到62%和31%;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之和仅占7%。街道辖区内现有7家养老机构,2家公办,5家民办;床位总数为739个,每家养老机构拥有床位分别从37个到321个不等。根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末规划达到的预期性指标,即全市老年护理床位达到户籍老年人口数1.5%的比例,按照临汾路街道现有2万左右户籍老年人口估算,老年护理床位数已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69%,已经达到并超过规划预期指标,因此,现有养老机构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机构养老的需求。(摘自2018年10月21日《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陆梓华)数据链接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56.35万人,其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3.2%。●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7.67万人,占总人口的21.8%。●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7.71万人,占总人口的13.6%。●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0.58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6.7%。记者手记助力非正式照护“新时代城市养老的痛点与难点——助力幸福养老”,这是2018年重阳节前夕,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华东师大城市养老论坛的主题。在这个论坛上,一个叫“非正式照护”的新名词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上海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刘晴暄解释说,现在的养老格局基本上是“9073”,即90%是家庭居家养老,7%是以社区照护养老为主,另有3%是机构养老,也就是机构照护只是一个补充,更多的养老还是需要靠家庭和社区的“正式”或“非正式”照护来达成。无论是居家也好、社区也罢,抑或入住机构,养老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好比“鞋子好不好,只有脚知道”。说到底,只要老人开心、家人安心、社会放心就行。家庭、社区、机构,又恰如三角形的三个边,有长有短,现在可能是非正式照护这条边更长些,正式照护的边最短,其内切圆就是“养老”这个人人都要关注、家家都会遇到的大事。因此,助力养老,不妨先从助力“非正式照护”这个难点入手。(摘自2018年10月21日《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