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觉参照
2018-09-14
字体: | 阅读:205|
“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并不等于‘红、光、亮’,它是一种创作方法、表现手法,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策展人江梅站在“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展厅里,阐发着自己的思考和大展的举办初衷。

该展览2018年9月12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通过展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以及相关小稿、草图、照片、笔记、历史文件等珍贵文献,系统梳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和具体风貌。

 

 

陈逸飞的成名作《黄河颂》画面简洁有力

 

 

周碧初油画作品《陶马》构图独到

 

 

宋韧的油画《小八路》体现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  (均资料照片)

 

看了张充仁为自己塑的像,86岁的齐白石惊异得像个孩子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20世纪初期开始,现实主义创作已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艺术家们对历史、时代、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表现,为人们留下了众多生动、真实而宝贵的视觉图像。其中,张充仁、周碧初、俞云阶等是先行者。

张充仁1931年赴比利时,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对人物神情的拿捏,可谓入木三分。展厅中,有一件齐白石86岁时的手稿,上面写着 “泥塑之神手也”,评价的正是张充仁。上世纪40年代,张充仁曾为齐白石塑像。据张充仁的学生、著名摄影家简庆福回忆,齐白石看了塑像后,惊异得像个孩子,他一手提起袍角,一手捋着胡须,哆嗦着嘴巴说不出声来。他围着塑像兜了两个圈子后,说“张充仁小弟拿张纸来,我要写几个字赏你呀。”说毕,挽袖挥毫写下了这一评语。

“作画应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这是油画家周碧初一贯的主张。他曾先后到井冈山、广东、北京、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地采风,还到上海郊区体验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精研油画语言。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他更是自发拿起画笔,深入生活,尝试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题材。比如此次展出的油画作品《炼油》《新安江水电站》等,都是画家自觉描绘现实生活的探索。

陈逸飞成名作《黄河颂》初稿上,还有一个扎着羊肚子头巾的羊倌

曾经一度,宏大叙事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命题。然而,即便是“红、光、亮”创作思想唱主导的特殊年代里,有些作品仍然很难得地体现出艺术家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人性真实的追求与表达。陈逸飞的早年成名油画《黄河颂》,便是其中的代表。该画作以宽银幕式画面描绘了一位红军战士站立在黄河旁眺望远方的画面,其用笔、构图和色彩在今天的中国美术界备受推崇。鲜为人知的是,该画作初稿上,红军战士的身边还有一个扎着羊肚子头巾的羊倌。陈逸飞认为一个人站在山岭,会令画面更简洁有力,于是在第二稿去掉了羊倌角色。这在当时引起争议,有人指出这种做法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不能代表群众,至少得加个民兵。不过,陈逸飞顶住压力,按自己的想法创作。五年后,《黄河颂》在全军美术展首次公开展出,其感染力和绘画技巧引起轰动、大获成功。

集体创作是在特定时代语境中产生的一种创作方式。这些创作往往工作量巨大且时间紧迫,以创作于1970年代早期的大型组雕《井冈星火》为例,当年集上海油画雕塑院全体雕塑创作人员之力共同完成。作为大型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九组群雕共塑造了80位艺术形象,他们年龄、神态、外貌、衣着各异。“这种超大体量的组雕,若非集体创作,个人再优秀,也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江梅如是说。

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不断涌现的时代潮音,中国美术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在美术界,女性创作者与男性创作者一样,为描绘时代的画卷,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本次文献展开辟“时代语境中的女性视角”专题板块,首次将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女艺术家以群体的角度纳入研究的视野,通过集中展现她们的创作实践,发现特有的女性视角与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表示,这些洋溢着鲜明而浓郁时代气息的作品及史料,不仅仅具有美术史研究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还可以作为了解与研究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后叶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觉参照。“而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他说。

(摘自2018年9月13日《文汇报》  记者李婷)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