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黄浦江上的百年轮渡记忆
2018-04-16
字体: | 阅读:110|

2018年4月初,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黄浦江岸线综合利用规划——核心段(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对休闲游憩、越江交通、公务码头岸线等进行统筹规划,黄浦江核心段沿线的轮渡、邮轮、游船码头将迎来新的变化。
  从第一艘轮渡启航开始,百余年间,曾是黄浦江两岸市民通勤必备的轮渡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又承载着上海人怎样的“独家记忆”?

第一班轮渡开航在当时却并不是一件大事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在黄浦江上坐船摆渡、往来于浦东浦西,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黄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轮是何时启航的。
  起初,黄浦江上还未有轮渡,只有小舢板往来于两岸。根据上海的史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黄浦江边就有渡口,江面上漂着舢板、划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提速。1901年,一个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把两辆小汽车开进了上海;1908年3月5日,上海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正式通行,从静安寺驶向外滩;一个多世纪前,上海的第一班轮渡从当年的浦西铜人码头开往浦东东沟……
  关于上海轮渡启航的确切日期曾经还有过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据载,1910年12月5日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开航的日子。直到近年来,相关专家经过考证才发现,以前的历史记载有误。
  原来,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按照阴历纪年,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的开航是在清王朝宣统二年的12月5日,而辛亥革命以后则是按照阳历的纪年法,所以,从阴历换算成阳历的话,上海轮渡第一船开行的日子应该是1911年的1月5日。历史误会在一百多年以后才得到了更正。
  其实,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的开航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甚至连报纸上都没有登载消息。当年,浦东塘工善后局为了接送员工上下班,租用了一条小轮船从外滩铜人码头到浦东东沟。由于这个单位的员工人数不多,也就顺便让一些需要过江的人上船,收取一点渡费。后来,过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轮渡成了一项可以盈利的生意。
  于是,1911年的1月5日,这一天成为了上海轮渡的历史性开端,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历史上的一件小事成就了未来的一件大事。

“城市上海”和“乡村上海”因为轮渡连接起来了

轮渡的开辟使渡江更加安全便捷,机械化的水上交通使黄浦江上客流、物流与日俱增。那时,黄浦江东侧满是码头、工厂和仓库,而一江之隔的浦西外滩,早已是高楼林立的十里洋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兴旺使轮渡也有了变化。

1947年,官商合办的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董事长是杜月笙,拥有浦江上下40公里范围内的轮渡专营权。官方轮渡在当时的优势非常大,十几艘渡轮造得非常豪华,每20分钟一班,可载五六百人。当时,每天平均过江的人数大约是4万人。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浦江上的轮渡还是连接着一个“城市上海”和另一个“乡村上海”的纽带。那时在黄浦江上摆渡的除了轮渡,还有小舢板和小木船,它们并驾齐驱了很长时间。
  当年住在浦东的老上海人大都记得,菜农们在浦东种的菜要挑到浦西来卖,渡江有时要乘小舢板,大船经过时掀起波浪,小舢板遇到浪头上下颠簸,十分危险。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全市的轮渡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传统的民营舢板因安全隐患全部取消。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浦东陆续建造了一些大型工厂和工人新村。黄浦江上的水上交通更加繁忙了。上海轮渡作为市内交通和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辟了很多新的航线,渡轮硬件不断更新。
  上海轮渡成为当时整座城市的一条命脉。

昔日喧嚣渐渐冷清轮渡的未来何去何从

百万市民过浦江,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啊!时至今日,许多老上海人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过江难,难过江”,是当时老百姓的口头禅。每天早上,尤其是上午7点左右,候渡的乘客就早早排起了长龙。那时,轮渡就是上海的“生命线”。
  截至1993年,上海轮渡的年度最高客运量达3.7亿人次,日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每天早晚高峰,百万市民过浦江的场面甚是壮观,最繁忙的陆延线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那时,一到迷雾天,半个上海都瘫痪了。”有市民回忆,只要一到雾天,轮渡就开得特别慢,大家焦急地等在轮渡站,队伍会排出几百米长,相当壮观。江上的渡轮一边开,一边敲钟,提醒其他船舶避让。有时候雾太大了,船也会“迷路”,开到对岸一看,已经离开码头“八只脚”。1987年甚至还发生过一起因大雾酿成拥挤踩踏的伤亡事故。后来,政府出台了一个正式文件,因为恶劣天气轮渡停航、误点,由此造成市民上班迟到的,不计迟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上海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1991年,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后,又先后建设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等越江设施。一个由桥梁、隧道和轮渡组成的立体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形成了,昔日拥挤喧嚣的渡口渐渐冷清下来。
  不过,隧桥开通的初期,人流并没有迅速分流,轮渡依旧红火了一阵。以前出租车过江,无论是大桥还是隧道都是要乘客付费的。人们为了省钱,还流行过一阵“打车加摆渡”的出行方式。再往后,助动车大军成了摆渡的主力军。刚开始时,不少乘客对助动车上了渡船不熄火意见很大,一辆车的尾气排放比抽几根香烟还要厉害。后来,红极一时的上班助动车大军也逐渐退出了摆渡的“主力阵容”……
  岁月流转,往事如烟。曾几何时,轮渡是上海市民唯一的过江工具,呜呜的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如今,辉煌不再,记忆犹存,轮渡还在我们身边,又仿佛离得很远。
  事实上,如果单纯作为交通工具来看,轮渡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价值。今天,人们又欣喜地发现,除了交通功能,轮渡还成了许多外地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选择。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以成为既能满足日常需要,又能承载上海记忆的窗口,续写辉煌。

 

 

    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以成为既能满足日常需要,又能承载上海记 忆的窗口,续写辉煌。视觉中国图

 

(本文摘编自《上海档案》《人民公交》、看看新闻等  刊于2018年4月16日《解放日报》  记者雷册渊整理)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