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都是这般的写意——一弯水,很多桥,继而活泛了一座城,以及城中的生生不息。
上海,傍水而生,依水而兴,成为一颗明珠。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明珠”益发璀璨生辉。“注入功能,进一步提升滨江区域活力”,老百姓看得见江,看得见岸线,看得见景致,更欢欣鼓舞的是,在水一方,我们可以动起来。滨江五区健身大联动等重大体育活动在滨江举行,一系列体育设施实现布局——这不,2018新年伊始,滨江健身公共活动,引来人头攒动。
屋里厢的“后花园”
一大早,在黄浦世博体育园内,一群老人排成整齐方阵,随着音乐翩然起舞,精气神十足。家住附近的李瑛兴奋不已:“这里是我们健身活动的新地标,浦西的世博滨江就是阿拉的‘后花园’。”
浦西世博滨江段,从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长3公里,岸线延绵。这里的腹地是当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所在地,不过在世博会举办后很长一段时间,沿江区域被围栏围住。而如今,高高的防汛墙降了下来,滔滔江水近在眼前。不少沿江的园林摇身一变,成了可供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园。李瑛再也不抱怨自己虽住在江边,却没有在家门口真正近距离接触过江水。
滨江开放后,江水咫尺相隔。随着健身步道、亲水平台建成,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跑步、散步,或是只是来坐一坐,看一看。李瑛憧憬道:“我一直想试试从这里一路走去外滩,虽然有点远,不过吹吹江风,赏赏美景,沿路都有长椅,走不动了也能休息休息。”
滨江引燃“老情怀”
元旦,很多人开始了新年第一练。黄钰婷骑着自行车驰骋在龙腾大道上,来自台湾的她,在上海工作已有三年。“宽阔的临江亲水平台,专业的跑步道,一路蜿蜒的绿树植被,健身者们的体验实在太棒了。”黄钰婷的身边,还有许多或徒步或骑行的市民,迎向新年第一缕阳光。“原来我是个工作狂,每天都扑在工作上,没有锻炼习惯。可看到身边的好友接连因生病而憔悴,我才恍悟‘革命的本钱’。”于是,两年前,她踩上自行车开启了她的破风之路。黄钰婷回忆,彼时徐汇滨江段还有厂区隔离,能骑行的路很短,骑着骑着就得往回折返,很不尽兴,“现在滨江贯通了,就能一路沿江,骑行如风!看着江水,还会想到以前看到老上海照片里的场景。周围的人和城市风貌都变了,但这条水还是有着往日的情怀。”
旧日情怀,还在于“码头情结”。百年轮渡曾是不少市民生活的日常。家住怀德路的王正回忆道,小时候耳边不时传来鸣笛声,闹得他不能好好做作业,周末他也会到丹东路渡口摆渡,去探望家住浦东的朋友,“那时,轮渡车来人往,十分热闹,但随着大桥、隧道、地铁等推进,码头陷入沉寂。”随着黄浦江公共岸线贯通,王正欣喜地发现,观光休闲的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摆渡客流有了明显的回暖。
水岸更添“文艺范”
徐汇滨江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鳞次栉比,漫步徐汇滨江,如同步入艺术走廊。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介绍道,创办美术馆之前,没什么市民来这里的,路面还会有一些杂草,之所以选址于此,是看到江边有绿地和公共空间,“参观者看完展览,在江边走一走、散散心,会是不错的消遣。而且这里有两个龙门吊,‘双龙’有着很好的寓意”。
浦西滨江,一个巨型温度计矗立在黄浦江畔,格外引人注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让海内外游客记住了“城市未来馆”的这根“温度计”烟囱,经过改造升级后,它变身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每年各式各样的文化展都会在此举行,“精神食粮”的加入让看起来冷冰冰的厂房变得有温度。沿着当代艺术博物馆所在的苗江路走上一会,不远处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就浮现在眼前,它是由原世博通用汽车馆“变身”而来,成为“后世博”黄浦江畔的一座“儿童乐园”。在中心剧场,一场场经典的绘本木偶剧在这里上演,小朋友们开心地看着、笑着……
欢悦的情绪在蔓延。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黄浦江两岸向全体市民开放。这并不是终结。未来,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愿景,黄浦江两岸将成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以人为本,滨水有情,上海,一座真正的幸福之城。
徐汇滨江彩色步道2018元旦早晨迎来晨练的市民 新民晚报记者刘歆摄
上海市民欢聚在杨浦滨江迎接新年 种楠摄
(摘自2018年1月1日《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华心怡 见习记者陈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