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重阳节前记者探访郊区几对老年夫妻寻找“幸福秘诀”
2018-10-17
字体: | 阅读:68|
长寿老人有共同之处吗?结婚超过半个世纪的老夫妻在处理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时有什么诀窍?2018年10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记者近日探访了本市郊区的几对老年夫妇,寻找他们的“幸福秘诀”。

 

 

 

一辈子平平淡淡  对生活儿女满意

 90岁老人黄炳林的卧室床头摆着一张磨得光亮的木质梳妆台,黄老太每天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拿干净抹布把这个梳妆台仔细擦一遍。

71年前,黄炳林和比她小一岁的倪汉良喜结连理,这个梳妆台是她当年的嫁妆,老两口一直珍藏到现在。“结婚70多年了,这个梳妆台见证了我们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我们俩都很宝贝它!”说到这里,黄老太爽朗地笑了起来。

黄炳林和倪汉良都是崇明堡镇人。1947年10月,两人经人介绍相识并结婚,育有三儿一女,如今家里已是四世同堂。老两口的二儿子、68岁的倪和新说,母亲退休前是上海第三十五棉纺厂的纺织女工,父亲则在崇明本地一家饮食服务商店工作。“当时母亲‘三班倒’,工作比较忙,有时连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父亲的工作相对轻松一点,对家庭照顾就多一点,带孩子、做家务都没有怨言的。有时候母亲下班回来,要去帮忙洗洗碗、扫扫地,父亲就抢着把这些事儿做掉。”

尽管已年至耄耋,如今黄炳林的身体依然硬朗,平时生活都能自理,这得益于她坚持多年的好习惯:爱干净,喜欢打扫房间。“别的老人有喜欢打牌的,听曲儿的,养花种草的,我却唯独喜欢打扫房间。”黄老太说,她每天会花很多闲暇时间,把卧房、客厅打扫得一尘不染,自己住着舒服,家里如果来了客人,看了也心情舒畅。

89岁的倪汉良则有每天喝酒吃肉的习惯。“父亲每天中午几乎都要喝二三两温好的黄酒,而且爱吃红烧肉,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两三块。平时老两口比较注意食补,吃的东西不见得有多高档,但都很养生,红枣、芝麻、鸡蛋等每天都吃。”倪和新说,他父亲以前有抽烟习惯,后来年纪大了,抽得少了,直到前几年完全戒烟。

目前,倪汉良和黄炳林老两口与二儿子倪和新一起住,附近不远处住着他们的大女儿,每天中午大女儿都会烧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给老两口送过来。黄炳林说:“一辈子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我对生活很满意,对自己的儿女也很满意。平时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会聚在一起吃个饭,大家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们俩最开心的时候。”

每月旅行一两次  孩子是最大财富

“40年前的1978年,我每月工资只有35元,一家人只能顾一张嘴,如今我的退休工资有4600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过去我经常出差,坐的是绿皮火车,环境差、时间长。2017年我儿子领着我们夫妻俩去北京旅游,去时坐高铁,回来乘飞机,那个速度、那个环境真是没话说!在座的老年朋友们,生活太美好了,我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再活个30年、40年!”日前,崇明堡镇给辖区内的金婚夫妇们举办了一场集体金婚庆典,72岁的陈维高在庆典上有感而发的这段话,引得现场其他老夫妻们鼓掌不断。

陈维高家住崇明堡镇,老伴名叫何洪生,比他小一岁。1968年10月1日,经过一年左右互相了解,两人结为夫妻。“婚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我们俩不管生活多么困难都是有商有量,勤俭节约、相互体谅、共同持家,几乎没有为家庭琐事红过脸。碰到矛盾好好商量,总能说通的。”说到这儿,何洪生脸上露出甜蜜的笑意。

谈到生活幸福的秘诀,何洪生说,她和老伴保持着远超同龄人的旅游频率,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旅行一两次。“儿女都成家了,不用我们操心,我们俩身体也还可以,就出去走走看看。”北京、厦门、青岛、象山……老两口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每次旅行时间两三天,有时我们自己跟旅行社走,有时儿女帮我们订好机票酒店,有时和儿女一起出去玩。”

退休前,何洪生是一家工厂的职工,陈维高在一家食杂批发部工作,干过总账会计、批发部的主任和书记,和数字、账目打了40多年交道。退休后,陈维高喜欢和街坊凑在一起打扑克牌。“老头爱打牌,有时吃完午饭就出去找牌搭子,说打牌可以保持脑子灵光。不出去旅行时,我就在家织织毛衣、和邻居们聊聊天,日子过得蛮舒服。”何洪生说。

老两口有一双儿女,在教育子女上两人没有半点马虎,从小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求他们重孝道、守规矩。如今儿女都已成才,女儿是工程师,儿子在社区医院工作,外孙女已参加工作三年,孙女今年9月考上崇明中学。何洪生说,孩子们是他们夫妻俩一生中最大的财富:“现在我们和儿子儿媳一起住,两代人其乐融融,从没有发生过争执。外孙女参加工作以来,每年过年都给我俩发红包,一人给500元。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会拎着月饼回家,月饼每年都吃不光。”

太迁就倔老头  重活累活不沾手

嘉定区南翔镇永乐村有一对金婚老夫妻:1941年生的莫福奎和1944年生的郁云宝。用流行语来讲,两人的性格有点“反差萌”:老爷子脾气耿直,甚至有些倔,老太太则脾气温顺。

自从1968年结婚以来,两口子不论生活中碰到什么挫折困难都没有“急赤白脸”的时候。“什么叫过日子?碰到事情就是你让我、我让你,什么困难都能过去。”这是郁云宝总结的“幸福秘诀”。

莫福奎也有可爱的一面。他总说郁云宝“笨手笨脚”,并以此为由把家里买菜、扛大米等活都揽在自己身上。“有时候我身体不舒服,躺床上休息,老头就想着法子一日三餐给我做好吃的。有时候外出,我的包从来不用自己背。不知道啥时候就被他抢过去背了。”郁云宝笑着说。

回望结婚50年,郁云宝感慨:“变化太大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日子越过越舒心。我们要注意身体,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摘自2018年10月17日《解放日报》  记者茅冠隽)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