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机构—松江“幸福老人村”。(资料照片)
近年来,松江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截至2018年底,松江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8.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8.8%,比2017年上升0.6个百分点。对此,松江区正以“均衡+优质”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条符合区域特色、老人需求的幸福养老模式,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安享晚年。 一封感谢信讲述一只“救命腕表”的故事 松江区民政局近日收到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市民钱先生在来信中说,民政部门为辖区高龄老人发放的智慧养老大礼包——“幸福久久”智能腕表,在紧要关头发送紧急呼救信号,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据钱先生介绍,申领“幸福久久”为老服务智能腕表没多久,家中就出现了惊险一幕:“半夜我听到手机响了,马上冲到房间去看,只见老人已经倒在地上,如果不及时发现,等到第二天老人就有生命危险了。”原来,松江区民政局2018年向辖区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及60周岁以上低保、特困供养、特殊贡献、失智不失能老年人免费发放“幸福久久”大礼包。其中就包括智能腕表,它能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位置,并带有自动报警、实时对讲等助老功能。放眼松江,目前该区正在全面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医养结合试点,着力打造“三网合一”(设施网、管理网、信息网)的“幸福养老”松江模式。据介绍,设施网是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从街镇、社区、居村、居家和邻里等维度,构建居民15分钟养老服务供给圈。管理网是以资源整合为重点,通过政府主导、第三方运营和专业化社会组织监督,构建上下联动、多元参与、路径多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模式。信息网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互联网智慧性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截至目前,松江区已建成养老机构信息化平台、区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以及为老服务热线。总有一款养老模式适合你眼下,松江区正在探索独具特色的幸福养老模式,力图给老人们更加丰富多元的养老选择,具体包括幸福养老院、幸福老人坊、幸福老人苑、幸福老人家、幸福老人村、幸福久久为老服务热线等。针对城区资源紧张、床位难的问题,松江区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城区老人入住的农村养老机构给予适当补贴。此外,面对不同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求,松江区对现有养老床位进行升级改造,改变原来统一的床位模式,改造增设护理型床位、认知症照护床位等,并进行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和管理。截至目前,松江区养老床位已建成6994张,每100名户籍老年人能享受到3.8张床位。82岁的顾耀良每天吃完早饭就匆匆出门了,他的目的地是泖港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叶新支路680号的泖港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从吃、喝、玩、乐,到医、养、护全方位为老人提供服务,已经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整套适老化配置、一门式便民服务及咨询。通过“1+4+N”模式,即1个为老服务中心、4项功能定位和N个区域内社区,中心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实现联动,形成邻里互助的“15分钟为老黄金圈”,让为老服务切实走进老人心间。截至2018年底,松江区已建成14家幸福老人坊,2019年将实现各街镇全覆盖。同时,各街镇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进一步提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和管理能力。每个中心内还配备专业的养老顾问,提供政策咨询、设施推荐等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就近托养、日间照护、助餐服务等需求,松江区还按照40平方米/千人的标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托养服务设施。“我腿脚不方便,感谢街道为我安排志愿者送餐,解决了我的吃饭难问题。”方松街道天乐小区91岁高龄的顾奶奶说。顾奶奶享受到的这份便利,得益于方松街道近日启动的“最后一百米”为老年人送餐到家服务,专门为辖区内行动不便、高龄独居、残疾、纯老家庭的老人而设,只为了老人每天都能吃上一口热饭。(摘编自2019年8月29日《文汇报》 撰稿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