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各区动态
>
闵行区
闵行区首家农村自助互助养老机构梅陇镇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建立
2019-04-02
字体:
大
中
|
阅读:356
|
“我今年74岁,是2018年12月入住的;那边的韩阿婆是我远房亲戚,95岁,2019年1月来的;韩阿婆的小姑子赵阿婆也跟过来了,她2019年87岁……”近日,在闵行梅陇镇永联村吴介巷,在一栋民宅的客堂间里,唐引娟阿婆向记者介绍着身边的老人。除了跟着她入住的几位亲戚,其他老人也大多来自永联村,有一位孙阿婆还是唐阿婆宅基上的邻居,“在村里养老,乡里乡亲的,讲话也讲得拢”。
2018年12月,梅陇镇吴介巷长者照护之家开业,成为闵行区首家农村自助互助养老机构,让老人在“不离乡土、不离亲情、不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享受专业化、品质化的集中养老服务。项目由村集体创办,规划28个床位,目前已入住12位老人,但意向客户远超现有床位数。
每月2800元到底高不高
据了解,梅陇镇永联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东面紧邻徐汇区,旁边挨着新梅工业区,全村户籍人口2200人,60岁以上老人630人。住在村里的,除了这些老人,就是大量外来租客。村民老龄化情况突出。老人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老人不愿离开老宅,又担心住养老院贵、有损子女颜面……近郊农村老人养老面临一系列问题。
这个长者照护之家就在吴介巷农宅中,由村集体回租村民一栋三层闲置小楼和几间辅助房,按养老机构设计标准进行改造。除了保留农宅风貌和乡土文化,项目还委托民营同康医院参与管理服务,有两位专业医疗人员常驻,为老人提供24小时医疗保障服务,同时兼顾日间照顾、老年助餐、邻里互助、志愿帮助等功能。为了尽可能降低老人们的入住费用,项目对吴介巷村民的收费标准是每月2800元,包括床位、吃饭、洗衣、护理等费用。
对农村老人来说,这个费用标准高不高?唐阿婆说,2018年,老伴去世,她身体不好,无法一个人生活,但两个女儿住得远,平时还要上班、照顾小孩,她就主动提出入住养老院。2018年底,听说吴介巷办了长者照护之家,两个女儿带母亲实地参观,大家都满意。于是,唐阿婆成了第一批入住的老人。不过,因为唐阿姨并非吴介巷村民,入住费用略高,每月3500元。“我的养老金每月3600元,家里86平方米房子挂牌出租,每月有3000元到3500元租金,所以不需要子女贴钱。”
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钱文才说,农村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最怕增加子女负担,而永联村不少老人已动迁,每月养老金2000多元。村里房屋紧俏,出租的话,10平方米的房间每月租金800元至900元,一栋农家小楼大约10个房间,租金可观,老人一旦入住养老机构,他们原先住的底楼两三个房间就可以空出来,也能换两三千元租金收入,支付养老机构费用足够了。
每月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为了方便老人们上下楼,长者照护之家的这栋三层小楼特地加装了电梯。走廊墙边安装了扶手,每个房间有两个床位,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墙上还贴着老人外出游玩的照片。不管是房间还是卫生间,都整洁明亮,没有一丝异味。
主楼旁边分布着医疗站、助浴室、活动室、厨房、餐厅等,满足老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平时,老人们洗澡都有护理员帮助。每位老人有什么慢性病、吃什么药,护士长潘飞英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老人们每月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包括义诊、健康讲座、自制汤圆、插花、画团扇等。
中午11时,老人们在护理员带领下,陆续前往餐厅用餐。当天中午的菜有红烧小排、炒蒜苗、炒冬瓜、番茄蛋汤。“每天菜式都不一样,很清爽,量也足。”正在吃饭的盛龙英阿婆说,自己今年82岁,一个月前带着52岁的儿子入住这里。几年前,儿子出车祸,腿脚不便,之前她在家烧饭照顾儿子,到了这里,省力多了,有护理员帮忙照顾,自己一边看着就行。84岁的张阿婆是吴介巷人,自家房子不远,儿子也住在旁边,但老俩口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我们身体不好,住这儿有人照顾,儿子看望也方便。”
推广吴介巷养老模式
永联村党总支书记吴子明说,目前这里已入住12个老人,日常工作人员7位,不谈前期投入近500万元,每月运营还要亏1万元左右,如果入住人数达到20人,就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若28个床位全部住满,会略有盈余,“但我们不是为了赚钱,主要为了让村民就地养老,生活称心,老有所乐”。
听说永联村办了长者照护之家,远近不少村纷纷前来考察,希望能复制这一养老模式。对此,梅陇镇党委书记杨建华表示:“在之前的大调研中,我们充分了解到农村百姓的养老难题,所以筹建了吴介巷养老项目。2019年,梅陇镇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吴介巷试点经验,在本镇农村化地区或农民相对集中地区,再建1到2家农村版长者照护之家,让生活在梅陇的农村老人分享地区发展成果,享受专业化、高品质养老服务。”
(摘编自2019年4月2日《解放日报》 记者黄勇娣)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