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朴素的价值观念,是最直观的“民族风”,最浓厚的“中国味”,最珍贵的“传家宝”。 “以‘孝敬’教育为载体,推陈出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平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时如是说。
以“孝敬”切入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将事半功倍
孝敬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孝敬与爱国主义一脉同源。孝敬源于爱父母的家庭关系,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父母之邦”即为祖国,孝敬是爱国心的根源,爱国心不仅包括对故乡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父母的依恋和对祖先的崇拜。孝敬与廉政是相生相依的共同体,廉政是孝敬理念在公权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实现社会文明,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孝敬以致诚信。孝敬教育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孝敬体现人生奉献与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以孝敬切入,开展爱国、廉洁、社会公德、诚信、和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孝敬”是文化风尚 更是道德实践准则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孝的基本含义是养与敬。由孝敬父母到为人处世,孝贯穿了人的一生,囊括了一切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其中,“养”是孝的基础,“敬”是更高层次要求,是灵魂和核心。也就是说,孝教化人的所有善的行为,都是由“敬”生发的。古人用“敬”厚人伦、移风俗,教化人们,凡是不善的行为、凡是让父母担忧的行为,都是不敬的行为,因此,是不孝的行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把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等行为都归于“不孝”之列,就是因为这些行为不仅无益于养父母,还会让父母担惊受怕,或者败坏父母的名声,是不敬的行为。同样地,出于对父母的爱敬,孝要求人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孝敬还倡导对大自然,对所有生灵的爱心,这是一种惠及众生、泽被万物的慈悲和仁爱。可见,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敬”里了,孝敬涵盖了人一生所有的行为,实际上成为修身做人、理家治国之道。
从道德角度看,孝为众德之本,孝敬是孝的源头与核心。孝首先是“亲亲”,“亲亲”是爱与仁,是源头,是根据,“亲亲”中包含敬,否则不是下辈对上辈的亲。敬就是“尊尊”,就是礼的精神。还必须“长长”,即尊敬尊长,孝与悌是相联系的,悌的实质是“长长”,这就是义。仁、礼、义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亲亲、尊尊、长长是儒家道德的基本伦理精神。
孝敬既是一种文化风尚,更是一种人人均需付出实践的道德准则。从实践的角度看,孝敬是其他社会准则的基础。孝敬首先是爱,本源是爱父母,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和基础出发,将其可贵的核心观念“泛爱众而亲仁”的博爱思想,推而广之,指向不独孝其父母,而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终做到“亲亲仁民爱物”,以敬的心态爱家人、爱他人、爱国家、爱自然万物,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孝敬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刘奇葆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实践,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孝敬、诚信、勤劳节俭教育。”以孝敬美德为灵魂和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因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孝敬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合乎人性、顺应“天道”之举。
推动孝敬美德融入实际工作、日常生活
在融入上下功夫,推动孝敬美德融入实际工作,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进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孝为仁之本,是人伦精神的核心。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也。”告诫人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行之有常)而信(言之有实),泛(广)爱众,而亲(近)仁。”《孝经》的总结非常经典:“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把“孝”提到天经地义、人伦之大道与核心的高度去推行,足见“孝”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孝敬孕育于血缘亲人之爱,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最易于被人接受。一旦人们将这种情感引入社会关系,就必然生发为对天下人甚至包括对世间万物的敬爱,成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发挥着净化心灵、规范人伦关系、稳定家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多方面的作用。
摘自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