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浦东、长宁、静安、普陀4个区试点开展“网约护理”服务
2019-11-07
字体: | 阅读:179|
总书记的嘱托

2018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体现着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个家庭,老人成为牵挂;一个社会,养老关系民生。

这一年,一条由“一老”拉出的微笑曲线,彰显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的普陀区,2019年7月起,该区老人只要轻点手机,即可一键预约“护士上门”服务。眼下,“互联网+护理”正在包括普陀区在内的上海4个区试点推进,不少家庭忍不住为“新政”落地点赞,称这是真正化解老人出门看病难的“民心政策”……

民生连民心,民心连党心。

难忘2019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殷殷嘱托。这一年,上海把养老这张民生“大网”织得更细更密。

这一年,抓好民生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放大改革综合效应,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上海正在努力书写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的民生答卷。

老有所养  给晚年以最大温暖,全方位打造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就在2019年10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病房里,三位100岁以上老人接连做了髋关节手术,手术均告成功,老人们都乐呵呵地回家了。

如今,在上海各大医院,鲐背之年的老人动手术已不算稀罕事儿。除了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现实是:在上海,老年人越来越长寿,且越来越健康了。

截至2018年底,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超503万,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3.63岁,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达34.4%。

“银发城市”迅速而至,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全新挑战。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探索建立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让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成为这座城市持续探索的课题。

家住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沈婆婆,每天上午11点都会等待“爱心助老餐”送上门。“华东医院的红烧肉最好吃”“今天有丝瓜毛豆,时鲜货!”……沈婆婆和老伴总爱边吃边评点。天气好的时候,老两口会走到社区“乐龄助餐点”吃饭。他们交口称赞的华东医院,正是静安寺街道的在地单位,也是街道社区提供为老助餐服务的“主力军”,每天为社区老人供应700多份午餐和晚餐。从最初“帮帮忙”到每日为老人供餐,再到如今定点为静安寺街道“乐龄坊”提供专业医疗保障,华东医院也在经历着老龄化时代医院角色的转变——将医疗资源带出医院围墙,服务广大社区居民。

当前,上海正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重点建成集全托、日托、医养结合、助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80家,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也已建成155家。

与“中国式养老国情”——居家养老一致,上海老年人也“恋家”。家,承载着老年人的记忆与情感,家庭与社区被认为是“最好的养老场景”。可由此带来的新问题是:如何延伸医疗服务的触角,让医院医疗资源抵达社区这块“养老地带”?

为此,上海所有社区服务中心都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为老健康服务:在辖区范围内,面向60岁以上老年患者建立家庭病床。上海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设立家庭病床地方标准的城市。

而那些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们,生了病又该怎么办?到2019年8月,本市各类医疗机构已实现与全市各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签约“全覆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安排医务人员上门,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作为国家确定的“互联网+护理”6个试点省市之一,2019年7月15日,《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宣告上海正式开展“网约护理”服务。

这项服务今年率先在长宁、静安、普陀、浦东4个区试点开展,重点服务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母婴人群,共选定11类、42项服务项目。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上海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较多,并纳入母婴、中医、康复、安宁疗护等特色护理项目。居民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评估、预约、出诊、结果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原本医疗机构才能提供的导管维护、各类注射、标本采集等护理服务项目,依据“网约护理”新政,如今在家即可完成,充分展现出医疗护理资源的下沉潜力。

全国探路  以“排头兵”的使命与担当,推进更多改革形成“上海经验”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提升健康上海建设能级,可以说,上海今天在基层治理层面的每一次创新实践、每一项“破冰”之举、每一步试水探路,都可能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诚如一些人所言,“一老一小”总关情,可要持续提升养老与托育服务的质量,很多事并不好做,一些改革之路也不好走,更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和参考。这其中体现的,正是上海作为新时代“探路者”“排头兵”的使命与担当、视野与格局。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民众期盼的惠民工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与手段,逐步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

2010年上半年,上海还将在所有区全面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通过完善政策、创新举措,形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联动机制。同时,上海将继续大力推进家庭病床服务,配置智慧医疗系统、物联网设备、远程互联网服务设备等。

(摘编自2019年11月6日《文汇报》  记者樊丽萍  首席记者唐闻佳)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