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40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40年:南苏州路——“黄金走廊”在艺术中重获新生
2018-06-27
字体: | 阅读:500|

苏州河沿岸,曾是近代“远东第一金融贸易中心”,陆续建造了300多家工厂。在上世纪20年代,这里成为上海的物流集散中心和民族资本聚集地,金城、中南、盐业、大陆、中国实业、浙江兴业等17家银行和仓库,构成了上海的“清明上河图”。

 

 

夜晚,俯瞰南苏州路   寿幼森摄影

 

 

1930年代俯瞰苏州河两岸(资料图片)

 

“夜留下一片寂寞/河边不见人影一个/我挽着你/你挽着我/岸堤 街上来往走着……”一曲《苏州河边》,是献给这片“黄金走廊”的咏叹,如今则成为了海派文化的底蕴所在。南苏州路,这片文创旅游的热土继承了工业时代的遗产,也看得见时尚新风景。

 

 

南苏州路1247号,曾经的私家粮仓变身“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

 

艺术老仓库:推动城市更新,梦开始的地方

“苏河十八湾,湾湾有文化”,苏州河与上海的历史息息相关,沿岸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厂、电厂、纺织厂、面粉厂、啤酒厂和毛线厂。但从曾经的租界开始,各方资本在此博弈,随着工业高速运转、人口大量集聚,垃圾和污水一路倾泻,1970年代末,苏州河已鱼虾绝迹,几近终年黑臭,河岸沿线棚户泥泞。改革开放后,上海才积累了足够的经济能力,实现产业升级,治理污染河道,还苏州河以云淡风轻的美好。

 

 

南苏州路上的地标建筑——原新天安堂(资料图片)

 

棚户区居民们得到了称心的安置,滨河两岸蔓入历史肌理的大量工业建筑,如何更新保护,却长期悬而未决。2000年,上海艺术家丁乙无意中路过苏州河畔一间废弃仓库,他自己都没想到,有朝一日这里会成为城市生活的艺术天堂。

清理整治后的苏州河,蓝天白云下鸥鹭点点,楼宇幢幢倒映在河水细碎的金光闪耀中,老建筑扑面而来的宁静历史感,让几乎所有与它邂逅的艺术家一见倾心。建筑是激荡人事的凝固,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舞台,激起了观者对于老上海的迷恋和向往,又化为建筑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过时”的工业艺术范儿在他们眼中,反而是前卫设计挥洒之地。宽敞的空间、相对低廉的租金、远离城市喧嚣,越来越多艺术家选择苏州河畔作为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登琨艳将南苏州河路1305号约2000平方米旧仓库改建为设计工作室,刘继东在不远处租下5000平方米仓库作为工作室;严培明、刘晓东则选中了1931年建成的上海怡和打包厂旧址……海派艺术在苏河边“集体出镜”,高大空旷、锈迹斑斑的老仓库,一个接着一个改头换面,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重生。

随着城市消费升级和居民文化需求的上升,艺术也从灵感火花的迸发,走向公共空间释放更大能量。工业遗存的底蕴与后现代创意轮番展现,艺术家的人文追求和海派文化的包容多元在苏州河畔激荡出了独一无二的意象情境。

改造后的河畔艺术仓库人文气息浓郁,吸引了名流雅士、文艺青年纷纷“打卡”,精彩展出不断,海派艺术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中展示弘扬。新闸桥边的南苏州路1247号,作为“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见证过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兴起,也曾为杜月笙的私家粮仓悄悄迎来送往诸多物资。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古朴又前卫的“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脚踏木质地板,仰望歇山式屋顶,抚过修旧如旧的斑驳立柱、砖缝裂痕,浓墨重彩的历史让观者无不感叹。

旧仓库改建的成功案例,成为了激活城市更新的动力之源,也带动了上海工业遗产整体受到重视、研究及保护再利用。在老厂房、老仓库的蝶变中,上海探索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运作机制,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也进入了决策视野:M50、南苏州河创意产业集聚区、四行仓库……历史和未来在河畔融汇。

什么是上海,什么是上海人,沿着苏州河畔走一走,或许你会有答案。从英国原总领事馆、外白渡桥边的百老汇大厦,到住过四代实业家的尊德里、河南路桥西北堍的上海总商会……河畔曾是“万国建筑博览会”,也卷起过反帝反封建的怒涛,经历过抗日枪炮的洗礼,叱咤过商界风云,创新奋进的精神奔腾向前、永不止歇。即使一度游离于城市蓬勃发展之外,苏州河也终将层层积淀化为发展动力,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一般,成为城市艺术潮涌之地,赋予上海更强的文化吸引力。

时尚新地标:曲折小巷的每个转角,都在等待品读

苏州河两岸许多闲置多年的宝地,都在静待新的登场。南苏州路955号的衍庆里,作为近代上海“新瑞和洋行”创始人贾维思唯一一座仓库设计作品,也是上海保存至今唯一一座英式仓库建筑,就在雕琢中耐心等候属于它的闪光时刻。

 

 

    南苏州路955号的衍庆里,是上海保存至今唯一一座英式仓库建筑,即将成为上海时尚设计之都和“四大品牌”建设的地标载体。改建由米兰世博会总规划师、“垂直森林”之父博埃里主导设计

 

2015年,衍庆里由米兰世博会总规划师、“垂直森林”之父博埃里主导设计改建,低调的暗青色砖墙、黑铁大门一如既往,石刻牌匾上那苍劲有力的魏碑字体,仍能感受老上海地产大王周湘云的气派。巨富传奇早已风流云散,老仓库却没有黯淡退出历史舞台,它开启了1929年以来首次转型,即将成为上海时尚设计之都和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的地标载体。

“发展时尚产业,上海肯定是首选,而衍庆里又处在老市中心,设计师都非常喜欢这里。”百联集团相关负责人对南苏州路的时尚前景信心满满。北京东路-南苏州路地理环境优越,原先“五金一条街”的定位亟待产业升级:即将建设“苏河南岸、海派硅巷”,放大南京东路商业集聚效应,借力外滩投融资功能,再造贵州路海派艺术人文深厚底蕴,这些都成为衍庆里今年发展的契机。顺应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等城市发展战略,衍庆里将鉴米兰运河边Zona Tortona从废旧工厂区向设计师乐土转型的成功案例,打造全新的时尚圈。一期将引入20多家国内外优秀时尚设计师工作室,开设五家以上时尚摄影、客对厂、面料等产业服务机构,投入五亿时尚产业基金,一年举行80场以上时尚活动。目前招商已完成超过90%,未来有望形成一片产业规模60亿元的国际级时尚产业标杆片区,逐渐成为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重要力量。

不仅要在上海时装周争奇斗艳,衍庆里更致力于做上海时尚界的“黄埔军校”,成为上海时尚产业发展的引擎。完成与意大利ACM时装学院签约后,百联集团计划最快下半年开始在衍庆里筹备学校,聚集优质产业资源、引导时尚生活方式、输出原创购物产品,同时培养中国本土下一代的时尚设计人才。

在现代艺术理念中,艺术对公共空间的介入,如此阳春白雪的“高大上”固然重要,“下里巴人”的一面,也颇有意趣。苏州河畔早期开发的仓库以艺术家自用为主,如今则遍地开花,也包括了转租分摊给其他工作室、健身房、酒吧餐厅等等,形成了城市资源聚集的独特创意产业空间。

“搬了三次地址,我们在2017年决定来到这里。”南苏州路191号艺术+上海画廊的展览总监Liya Prilipko表示,建筑内部文化的历史遗迹,高挑的屋顶、通透的采光和裸露在外的漂亮红砖无不令画家们钟情,她还格外看好南苏州路选址的区位优势。“过了四川路桥就是上海邮政博物馆,虽然马路对面是一座加油站,但那是上海第一座加油站,未来一定会成为旅游胜地。”

除了前沿潮牌、高级画廊入驻,淘宝店家、网红模特们也酷爱前往南苏州路拍照录视频,尤其是在外滩源附近原新天安堂、原划船俱乐部等历史建筑的背景衬托下,“卖家秀”中展露的复古时尚,往往更能让买家心动“手痒”。

公众越来越多地知晓、参与在河畔文化的传承和变革中。艺术展览、影视摄制、话剧演出、时尚发布、文化论坛等诸多南苏州路上的雅集盛事,给附近街区注入了文创新活力。市民乐于在海派风情的历史场景、文化氛围中享受艺术的浸润:漫步波光粼粼的河畔,穿梭于古老门墙间的小型艺廊、摄影工作室、餐厅、创作室,曲折小巷中的每个转弯,都在等待人们的品读,触摸这座城市的深度和温度。

未来,这里还将在每桥每湾建设故事墙,利用现代信息和展示技术,展现苏河十八湾的人情往事;打破过去河畔艺术资源遮蔽的碎片化格局,以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书房及苏州河文化课堂等形式整合全局,打响具有地域特色的苏州河文化活动品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因率先保护与再利用苏州河岸老建筑而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设计师登琨艳曾说,“我们要处理她,她可以在全世界开始再瞩目的新上海中风华再现,妖媚无人可比……我坚信她会再活过来,会更烂漫。”当往事已被时光淹没,伴随海上旧梦流逝于远方,苏州河畔新时代的人文篇章却才风起云涌,正待一展宏图。从渔农时代的吴淞江到西方列强眼中“通往苏州的河”,从航运之初的十里清流到文创旅游的碧波荡漾,母亲河一路弯折崎岖,终于又以开埠之初的清澈之姿,滋润两岸的土地,涌向满怀憧憬的明天。

相关链接

南苏州路上,桥与建筑相映成趣

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而苏州河也堪称桥梁博览会。从现存时间最早的外白渡桥沿南苏州路西眺,姿态各异的桥梁和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一道别致的上海历史文化风景。

乍浦路桥-外滩源

乍浦路桥始建于1848年,是苏州河口的第二座桥梁,美国圣公会主教蓬恩始建浮桥,外国人称之为蓬恩桥,而老上海人称它为二白渡桥、里摆渡桥。1873年工部局改浮桥为木桥,1927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命名。与其他横跨苏州河、南北马路相通的桥梁不同,乍浦路桥左岸斜连乍浦路,右岸斜接虎丘路和圆明园路,穿过了南苏州路。

它由法国设计师设计,欧洲古典风格浓烈,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下部为木桩基础的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前方是恢弘大气的上海新地标,左右岸是曾经的光陆大戏院、新天安堂、教会公寓、划船俱乐部、领事官邸等风情老建筑,因此也成为摄影取景绝佳之地。

西藏路桥-四行仓库

西藏路桥有许多别名,相传西藏中路填平前是泥城浜,有人就称之为泥城桥;桥南堍有英商煤气公司(自来火厂)、北端是垃圾码头,而下游已有垃圾桥(今浙江路桥),它又名自来火厂桥、新垃圾桥。因位于南北干线,老桥仅宽18米不堪使用,地面沉降也影响船只通航;2003年上海重修了双向六车道的新桥,建新如旧:保留了弧形梁、栏杆栏板、灯座灯柱等原设计,桥身用斩毛、雕花、天然唐山石花岗岩挂贴,桥孔两侧安装气光灯,每个楼梯口均安装石材的巨型花盆,成为苏州河上气势宏伟的艺术品。

从西藏路桥左岸引桥西侧,还能看见上海人心中颇有分量的四行仓库。仓库始建于1931年,由邬达克设计。原为大陆银行和北四行联合仓库,历经工业文化的沉淀,也沐浴过八百壮士的鲜血,如今正在重塑为工业创意新坐标。

四川路桥-上海邮政博物馆

上海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商贸发达,作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1917年,中外各方在邮政总局大楼的选址问题上反复拉锯,最后定在苏州河畔。邮政总局大楼主体为英式古典建筑风格,顶层有巴洛克式钟楼、塔楼,二楼营业大厅则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上装雕花紫铜栏杆、两边均为大理石柜台,建筑外立面还有贯通三层的科林斯立柱,气势非凡。它也见证了上海解放的历史,1949年,解放军为保护大楼,没动用大炮等重武器,打了一天一夜,才使大楼完整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四川路桥也因其被称为“邮政局桥”,桥梁线条流畅,桥身细节精致,尤其是修旧如旧的优美圆形灯柱,与邮政大楼的立柱相互呼应,也与外滩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浙江路桥

浙江路桥桥龄仅比外白渡桥小一岁,造型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鱼腹式钢桁架简支梁,美观实用,因其年龄与外白渡桥相似,可谓苏州河上的“姐妹桥”。如梁山曾回忆《画魂》中巩俐坐在黄包车里,“外白渡桥”远景里粗条的铁栏杆向后掠去,就是在浙江路桥上拍摄。《飞虎神鹰》《新上海滩》《五号特工组》《上海王》《飘帅》等电视剧中让观众误以为是“外白渡桥”的风景,其实原型也都是浙江路桥。

(摘自2018年6月27日《文汇报》  记者吴钰)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