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复兴中路:梧桐掩映下的往事
2018-07-23
字体: | 阅读:170|

复兴中路是一条很典型的上海马路,它全长不足4公里,但这里中西交汇、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它的历史,有独特的中西方融合的海派文化。

复兴中路的两旁遍布西式花园公寓住宅,且多是保护的建筑,所以道路拓宽空间有限。这倒反而形成一个十分舒适的道路空间,再加上路两旁梧桐树的点缀,增添了历史街区的韵味。

 

 

1928年新落成的逸园跑狗场外景

 

 

1930年的顾家宅公园

 

 

20世纪30年代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旧影

 

 

上世纪30年代末期,辣斐大戏院外景

 

 

1933年7月1日,辣斐大戏院首映片为美国电影《蝴蝶夫人》

 

 

位于辣斐德路毕勋路口东南角的辣斐花园正门

 

 

诸圣堂外景 邱力立摄

 

曾以法国军事家姓氏命名

1914年,法租界进行了最后一次扩区,当时虽已有数条马路穿越“入境”,但基本面貌仍还处于浜河纵横、村舍点布的郊野状态。其时正逢上海跃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租界中心区的人口必须向外疏散,而法租界西区尚未城市化的空白状态,正好能提供大批的空地,容纳大量的人口。于是感到大有利可图的房地产业快速挺进到了这一区域里来。1914年后,随着各条道路的开辟、延长、加宽,大批的房屋便在西区沿路破土而出、拔地而起。这个势头一直延续至上世纪30年代末,法租界西区终于成为法租界及整个上海租界地区的一个面积广大的住宅区。1914年开筑的辣斐德路就是其中重要一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修筑前的辣斐德路基本上就是南长浜的河道。随着租界的扩张,河浜的水流日浅,并最终被填埋。

为凸显该路的重要地位,法租界当局用法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拉法耶特(Marquis de Lafayette)的姓氏命名。1914至1943年间,复兴中路曾名为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借后,辣斐德路曾短暂改名为大兴路,1945年又改名为复兴中路至今。

有复兴之意的复兴公园

漫步复兴中路,梧桐掩映,优雅神秘。

当年,法租界相对公共租界更注重市容环境,公董局在财力上投入很大,管理上也颇严格。法租界地区的绿化投入量是惊人的,公董局专门设有一个“种植培养处”,负责为公共场所和公董局及其所属机关栽种花卉树木。关于行道树的种植,法国领事署曾专门发布一个《法租界公董局管理路旁植树及移植树木章程》,其中明确规定:“各树木相互间之距离,得依树之种类及事之可能,定为七公尺至十公尺。”这个种植量相当可观。法租界还引进法国梧桐树作为行道树的主要品种,这种树树身高大、树冠茂密,非常有风骨和特色。而公董局在各个公共场所内一直不断地栽下巨量的花木,道路两侧又到处是浓荫对接、叶密成盖的梧桐树。

复兴中路沿线最具特色的公共绿化空间当属复兴公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以7.6万两白银圈买下南长浜边的顾家宅花园及其周围的土地152亩,并将其中112亩租给法军建造兵营,作为法军屯兵之用,当时,这里又被称为顾家宅兵营。光绪三十年,法军逐渐撤去,法国俱乐部等租用部分土地建造了网球场、停车场等。1908年7月1日,公董局决定将顾家宅花园改建为公园。1909年6月公园建成,同年7月14日对外开放,时称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1908年,公园筹建时,公董局工务处提出建设方案,由法国园艺师柏勃按法国园林特色设计。1917年,公董局聘用法籍工程师约少默负责公园的大规模扩建和比较彻底的改建,直至1926年完工。其间,年轻的中国园艺设计师郁锡麒参加部分设计规划工作。1944年,汪伪上海市政府改顾家宅公园园名为大兴公园。抗战胜利后,1946年元旦,公园改名为复兴公园,有“民族复兴”之意。

老马路汇聚多元建筑

位于复兴中路425号的诸圣堂,是复兴中路上一座历史悠久又极具特色的基督教堂,它更是城市多元文化的代表。1915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麦甘霖于贝勒路、霞飞路(今黄陂南路淮海中路)附近,租赁民房一间作为布道所。后购买辣斐德路萨坡赛路(今复兴中路淡水路)基地3亩,建造新堂,1925年大堂落成,取名诸圣堂。诸圣堂建筑采用17世纪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楼,有63个台级。1999年4月,诸圣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2004年2月,又被列为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1年,这座近90年高龄的历史建筑卷入了潘石屹的“拆迁”风波,当时潘旗下的SOHO中国“复兴天地中心”工程可能殃及老教堂,在多方呼吁下,诸圣堂得以保留。

各种样式的高档住宅社区是复兴中路的又一大特色。包括思南公馆、花园公寓、伊丽莎白公寓、黑石公寓、克莱门公寓、米丘林公寓、辣斐坊、陕南邨等等,由于优雅的居住环境,历史上也有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如:复兴中路512号刘海粟旧居、复兴中路517号柳亚子旧居、复兴中路553弄1号史良旧居、8号何香凝旧居等。二十世纪30年代闻名中国影坛的黄氏三姐妹,她们的居住地也在辣斐德路上名为“饮邨五十五号”的住宅内,现今大约复兴中路嘉善路口的位置。

通商惠工创办合作学校

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上海法租界内诞生了一所中法两国政府合办的实业学校,在沟通中法邦交文化与经济、培养中国工业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学校所在地址就是现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复兴中路1195号,前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旧址。

1920年10月11日,法国外交部任命毕业于法国巴黎中央工艺学校、担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学校校长达9年之久的梅鹏博士为拟成立学校的法方校长,并由他具体负责与中国教育部和交通部代表商议学校筹建事宜,讨论由法方提出的学校组织大纲和简章。1921年初,中法双方在学校的性质、管理和经费等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教育部和交通部联合任命张保熙为中方校长。

学校组织大纲规定:校名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意蕴“通”商、“惠”工,性质为“中法两国政府的合作事业”,目的为“造就实业界有用之人才”。

剧场圈引领上海潮流

复兴路的剧场圈在淮海路南侧,与淮海路东西平行。上世纪30年代左右,复兴路上有不少影戏院,如辣斐大戏院、上海大戏院、逸园(文化广场)等。这一时期的影戏院,大多为两用剧场,往往演戏兼放映电影,而且剧场设计先进,引领上海现代剧场的潮流。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辣斐大戏院。

辣斐大戏院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32年建造,门牌号为323号,建筑为现代式样,立面十分简洁但运用板块和线条组合使建筑很新潮,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也未见过时。当年,辣斐大戏院主要放映西方电影和演话剧。戏院实际占地面积996平方米,有座位837只,属三轮影院,主要放映美国西部电影,1933年7月1日,美国电影《蝴蝶夫人》在辣斐大戏院上映,这也是辣斐大戏院的首映片。1945至1947年,辣斐大戏院曾被出租,改演舞台剧。1947年7月收回再度放映电影。戏院在改演舞台戏的几年里,主要由苦干剧团、上海观众戏剧演出公司和演剧九队演出。曾在这里演出的苦干剧团成立于1942年,主要领导人黄佐临,主要成员中有中共地下党员李德伦、白文等。1945年后,由于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苦干剧团曾登报宣布解散。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进行了一次改组,将苦干剧团改名为苦干戏剧修养学馆,继续演出。

1946年10月19日,上海文艺界人士曾借辣斐大戏院举行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与会并发表演说。上海解放后,辣斐大戏院更名地方国营长城电影院,上世纪70年代左右曾更名长征电影院。1987年5月翻建后,外立面改观较大。如今,建筑外形仍保持,为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

文化广场是复兴中路上另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位于永嘉路、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茂名南路间。原址为1928年创办的法商逸园跑狗场。除跑狗赌博外,这里也附设旅馆、舞厅。1929年6月21日,跑狗场为招揽更多游客,开设夏令影戏场,也就是露天电影院,可惜只维持了一个夏天即告关张。1951年10月,逸园跑狗场划归市文化局管理。次年12月改称文化广场。

辣斐德路上还有一处公共娱乐场所,名为“辣斐花园”,据一些老人回忆,其中有溜冰场、剧场等,于伶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就在此处演出,曾上演过曹禺的《日出》《雷雨》《原野》《北京人》和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等。如今,“辣斐花园”早已消失,此处现今为上海邮电医院(南部)所在地。

复兴中路上建立最晚的影戏院是上海大戏院。1943年7月9日开幕,当时地址是辣斐德路亚尔培路口(今复兴中路1186号,陕西南路口西北角),最初为专演戏剧的场地。上海大戏院原名“银光大戏院”,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开业,后经改装重新以“上海大戏院”的名字开业。1944年后开始放映电影。1947年改组成三泰游艺有限公司后仍放电影。上海解放后由市文化局代管。1956年改名为“上海电影院”。曾于1953、1956、1974年三次大修,更新放映设备,还曾作为上海话剧中心的实验剧场。

(摘自2018年7月22日《新民晚报》  节选自《上海方志微故事》  作者沈思睿)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