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再读刘一闻(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书画文化志愿团”团长)
2018-07-19
字体: | 阅读:138|
当梳人灵魂的春风,在人民广场的绿叶红花间唱着动人的情歌,我又一次踏进这座“天圆地方”的博物馆,看望篆刻书法家刘一闻。

 

 

一闻小我5岁,属牛,鬓发如雪,脸色红润,笑声爽朗,依然那副宽厚的男中音嗓门……他捧上“海上风华——方去疾与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师生艺术展”画册,我便一页一页翻读起来。

一闻的书法,依然那样清秀,那样刚柔得宜、健妍合度。而一闻的篆刻,其印式,法追汉制,意与古会,快意中意象横生,“入古而不泥古”。其中的“西湖十景印”,诸如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知素去华,愈现新境。至于一闻画竹,诚非为画而画,聊写胸中块垒与逸气耳。寥寥几笔,便有拂云之气,或种竹补石,皆能以少胜多,再配上数行落款,重形更重神。

落款如平白无趣、乏善可陈,其大作怎能让人“眼前一亮”?画倚重书法,书法看名款、用印,正所谓“念白比唱戏更显功力”,说的就是这门绝活。观落款“刘一闻”三字,更觉别致,能体现书画家的个性才情。

一闻人缘好,许是同宗同姓之故,早在上世纪70年代,经故人王鲁夫介绍,我便认识了他。当时,他在沪上一家螺钉厂当司炉工,是“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锤打了他顽强的意志。八小时之内,他穿焰踩火,挥汗如雨;下班后,则握刀刻石,泼墨挥毫。他决心让苦涩的生活,闪出艺术的亮色。一闻幼承家学,功底弥实,其外祖父王献唐先生是位学者和收藏家。加之慈母督促,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古典文学艺术情有独钟。他天性聪颖,一旦迷上了那刻刀、线条、碑帖,便心驰神往,如痴如醉。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在课桌下刻章,为此,常被罚站,回到家里更肆无忌惮,他东抹西涂,一时情急,便在台布、床单上泼墨,累及母亲忙不迭地为之洗刷。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就这样,他不停顿地奏刀治印,挥毫临帖,同时广访名师、广交名士:先后向苏白、王蘧常、方介堪、谢稚柳、方去疾、商承祚诸前辈求教,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心胸。读书、交友、思索、反复实践……12岁至今,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一闻的成功,实乃瓜熟蒂落,绝非偶然。

一闻书、画、印三位一体,皆有自家眉目。谢稚柳、王蘧常、唐云、陆俨少、沙孟海、关良诸前辈用印多出其手。印坛名宿来楚生曾叹:“两京遗制,可窥一斑者,而今一闻是也。”

一闻刚近古稀之年,有著作20余部之多,文字如同其书,典雅、机巧、细润而安适,让人读后沉浸在如坐春风的氛围之中。2015年5月,一闻折桂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也是当代中年书法篆刻家中最早公助创办个人艺术馆者。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有着“书法篆刻界奥林匹克”之称。上海首次成为主办方,既是一份等待已久的喜悦,更是一次“居安思危”的自省,这一次,一闻便受邀加盟第十届的评审工作。

时下,海派文化正探索如何做大影响力,书法艺术的生存环境也不断变化着。一闻说:“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写字看古籍?如果艺术家本身的内涵功力不足,那么整个艺术界的基础就会不扎实,就难以进一步发展。”艺术耐得十年“磨”,刘一闻提出,学会做学问,学会艺术创作,学会做人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在刘一闻看来,现在一些书法家的书写技巧看似直追古人,其实无法超越前人,是因为过分重视技巧、忽略作品内在的精气神所至。他认为,单纯的刻苦练习只能提高个人的书写技巧,但这是写字不是书法,只有融入了灵气、意境等艺术成分,才能成为书法。一闻认为,书法首先是文化,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诗、书、礼、易等古典哲学和文学的吸纳、融合和释放上。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不论线条如何变化组合,如果骨子里缺失了文化,那就只能是一种熟练、机械的重复。

一闻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其与苏白和方介堪的师生情分尤为感人……一闻上班时突接苏白病逝电报,即刻向单位请假奔丧未准,他不惜与当事者“翻脸”而去,竟身穿工作服连夜乘船前往青岛奔丧,以尽弟子之礼。方介堪先生晚年生活窘迫,一闻设法接济。方先生86岁时已病入膏肓,一闻赴温州探望。方一日挣扎起床,理发、更衣并忍痛将从不离身的“导尿袋”去除,收一闻为“关门弟子”(解放后,方原只收三位弟子,即马亦钊、林剑丹和韩天衡)……一闻讲述这些往事时双眼盈泪,让人为之动容不已。

我和一闻虽系老友,但接触并不多。“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是此次一闻再赠我的十字联,我懂他“轻”与“静”的相赠,闻到他书法中的月色和书香。

真水无香,大味若淡。一闻是一本耐读的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摘自2018年7月19日《解放日报》  作者刘希涛)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