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冬,武康路综合整治工程接近尾声。徐汇区政府在武康路40弄4号举行了简短仪式,挂上“颜福庆旧居”的铭牌。武康路颜福庆旧居 张雪飞摄40弄院落由4座不同风格的西式别墅围合,宽敞静谧,近年荣获“星级弄堂”的美誉。上世纪40年代,曾创办上海医学院和中山医院的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在4号小楼居住。颜氏旧居是武康路一带常见的英国乡村风格住宅。砖木结构的小楼建于1923年,红瓦斜屋顶,姜黄水泥拉毛墙。装饰不多,但窗框有精致的红砖饰带,与黄墙对比鲜明。朝院落的北立面镶嵌着十几个木窗,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既满足采光需要,又让简洁的立面丰富耐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颜福庆的医学事业丰富精彩。他游说政界和金融界的实权人物,辛苦筹款终于建起了集医学院、医院和研究院于一体的医事中心。这是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医事中心,将临床实践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达到欧美医学院同类水平。他还说服圣约翰校友、沪上工商名人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捐出自己的花园,设结核病医院。此外,他又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沪上英文报刊都时常报道他的讲话和活动。1928年11月7日,颜福庆一张精瘦矍铄的照片登上美国报纸《密勒氏评论》“Who’s who in China”栏目,这是专门向西方人介绍华人名流的专栏。“颜福庆博士1882年7月18日出生于上海,1903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去南非中国劳工营工作,后赴美深造,1909年获得耶鲁大学学位。他又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从事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报道对他的医学事业高度评价,认为颜福庆“不仅仅是卓越的医生和医学教育家,还做了大量关于公共卫生和慈善方面的工作。为提升中国医学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准,他甘于奉献。”颜氏旧居现在是一家公司用房,虽然处于保护状态,但并未对公众开放。铁门紧锁,围墙上有高高的竹篱,但仍可以看到故居有偌大的花园。几棵参天大树比武康路行道树还要高大茂盛。据说江湾长大的颜福庆一生讲一口上海土话。他认为“医学为民族强弱之根基,人类存在之关键”,要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而不是赚钱。1970年,颜福庆去世,但他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医学的优秀人才。他创办的医事中心发展为今天的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山医院,叶家花园成为上海市肺科医院。他提出建立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将医学的关注点从疾病转向人群和社区,延续至今。说上海土话的洋博士颜先生辛勤种下的种子,仿佛已长成他武康路旧居前的大树,特别的高大和葱茏,仍在荫泽和护佑这座城市的人们。(摘自2018年6月7日《新民晚报》 作者乔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