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冷暖空气在该地区的交汇和“拉锯”,下雨的日子特别多,雨量又很充沛。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及湿热质的人在这段时间里会感觉非常不适。湿邪导致常见疾病复发或加重,主要分布在消化、皮肤、生殖、泌尿、内分泌、代谢等多个系统。
■ 湿邪是致病主因
湿邪致病有四大特征,分别是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等。
湿邪若不趁早干预,很容易朝寒湿和湿热传变。寒湿证与湿热证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不同点在于: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 运脾祛湿是养生重点
运脾祛湿是初夏雨季养生的重点。祛湿即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就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
祛湿常用防风、薏米、苍术、藿香、陈皮、半夏、砂仁等中药。具体有化湿、燥湿、利湿等法,用药各不相同。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脾主运化水湿,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治湿应注意调节此三脏的功能。
运脾泛指运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运脾胃,恢复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故《证治汇补·湿症》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常用药材有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淮山药、茯苓、枳壳、香附等。
(摘自2018年5月28日《新民晚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方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