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长宁:协和颐养院使用智能设备帮助养老护理更看重实效
2019-01-17
字体: | 阅读:121|

■比起温情满满的敬老爱老口号,徐怡更相信“只有服务好护工,才能服务好老人”。如果说养老院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人情多于规则、观念多于制度,徐怡的关注序列恰好相反,她坦言,在现有的用工环境下,要让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护理人员改变观念很难,更为可行的是建立制度去引导他们做好服务

■最近一年,逸仙人寿堂集团开始在西郊协和颐养院试点“智慧管理”,上线信息系统,配备智能设备。徐怡认真观察着那些设备,想知道是不是真有必要使用它们。“东西不能为用而用,一定要有价值。”在理明白“智慧管理”的效用之前,徐怡觉得没有必要去“秀”智能系统,“我愿意接受新东西,愿意创新,但创新要匹配现实需求”

 

 

徐怡(左)在陪老人弹钢琴。 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上海西郊协和颐养院曾经有一支销售队伍,配备十多名销售人员招募老人。院长徐怡给他们定下规矩:入住老人如果在三个月内因为不满养老院的服务而离开,负责招募的那名销售员要被扣薪资。

这家2013年开业的公办民营养老院位于长宁区,拥有825张核定床位,属于中心城区少见的大规模养老机构。但是,这么大一家养老院现在早已住满了。

生于1988年的徐怡相信制度的力量,她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本来可能成为“千万个公务员里最普通的一个”,后来她的上司让她相信:做养老比做公务员有前途。

对老人和员工不表现出过分亲昵

两年前,年近80岁的张钧贤和胡美琴决定卖掉他们在岳阳路上的房子,找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张钧贤找出那张保存了五六年的纸条,拨通上面的电话:“逸仙第三敬老院吗?我找徐怡。”对方告诉他徐怡已不在那里,给了他西郊协和颐养院的电话。

徐怡其实不太记得这两位老人,仔细想了想才回过神来:老夫妻是2011年她在逸仙第三敬老院实习期间接待过的。当年她临近毕业,在养老机构当销售员,做咨询、陪参观、安排入住,两个月接待了50多位老人。当时张钧贤夫妇只是考察参观,还没准备入住,但他们让徐怡留了联系方式。

老人对徐怡印象极好,重新联系上后,去她的新机构看了看就决定入住。那时西郊协和颐养院已经没有多余的双人间,他们也不介意在别的房间过渡一阵。张钧贤说:“住养老院要跟对院长。”

徐怡的打扮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养老院院长。夏天见她时,她穿着“小香风”黑色无袖连衣裙,踩着高跟鞋,化精致的妆。养老院院长通常都像“行走的聊天器”,见谁都能说笑几句,但徐怡不太一样,她对老人和员工并不表现出过分的亲昵。

但她无疑是上海逸仙人寿堂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最得力的养老院院长之一,这家公司是沪上资深的养老投资运营商,“逸仙”和“协和”都是它旗下的养老品牌。徐怡事实上管理着两家养老院,另一家是2018年10月启动试运营的奉贤区第二福利院,规模同样可观,核定床位数达768张。

四五十岁的护理员队伍怎么适应智能化

徐怡本来的职业计划是做法务,去法院或者律所工作。但就在2011年在逸仙第三敬老院实习的两个月,逸仙人寿堂集团董事长冯强说服她改变了主意。

“他说,如果你做公务员,学历不算高、长项不明显,十年以后也就是千万个公务员里最普通的一个,为什么要去饱和行业做普通职员?养老行业就不一样,这里缺人才,缺少年纪轻、学历高的院长,在朝阳行业历练十年,一定可以有所作为。”徐怡被打动了。

徐怡的发展速度比预想的还要快,她在用不同于老一辈院长的方式做事。她有典型的企业管理思维,比起温情满满的敬老爱老口号,她更相信“只有服务好护工,才能服务好老人”。如果说养老院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人情多于规则、观念多于制度,徐怡的关注序列恰好相反,她坦言,在现有的用工环境下,要让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护理人员改变观念很难,更为可行的是建立制度去引导他们做好服务。

徐怡也觉得招人很难,市场上的护理人员、医护人员严重供给不足。“人口红利”的衰减,将在未来很长时间不断冲击这个行业,所以她关注技术创新,关注智能设备,开始尝试“智慧管理”——真正做过养老服务的人知道,“智慧养老”这类炫目诱人的概念,到了应用场景下,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比如,“我怎么带着那么大一支传统护理人员队伍,去适应智能化的设备和管理呢?”

“智慧养老”不是简单“秀”智能设备

最近一年,逸仙人寿堂集团开始在西郊协和颐养院试点“智慧管理”,上线信息系统,配备智能设备。徐怡认真观察着那些设备——健康检测一体机、失智手环、功能性床垫等等,想知道是不是真有必要使用它们。

从成本角度,她目前得出的结论是:唯一能够降低用工成本的只有一样——卧便器床垫。卧床老人使用卧便器床垫,护理人员就可免于处理二便。“老人卧床一天,平均更换尿布五六次。护理人员操作到位的话需要20分钟,动作熟练也得5到10分钟。如果是冬天,还要一件件脱衣服。所以这个设备省尿布钱,也省时间。”徐怡说,更重要的是它能解决护理工作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如果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不包括处理二便,招工也许会容易一些。”而常见的生命体征测试床垫,可以辅助人工,但并不节约人力。

有些时候,护理人员甚至觉得智能设备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比如智能手环,它通常适用于手脚灵活的失智老人,用于走失监测。但手环每天充电,需要护理人员代劳,“如果不能让护理人员理解,手环有助于降低他们的工作风险,这类设备必然‘遭嫌’。”

“东西不能为用而用,一定要有价值。”在理明白“智慧管理”的效用之前,徐怡觉得没有必要去“秀”智能系统,“我愿意接受新东西,愿意创新,但创新要匹配现实需求。”

(摘编自2017年1月17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钱蓓)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