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王晓棠:上海 我参军之地
2018-05-27
字体: | 阅读:129|
“那天我穿了自个儿做的白裙子,白的袜子,白皮鞋,一件绿颜色的衬衣,上面是白花。”2018年5月23日,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受晚报独家专访时,84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身着一条粉绿色裙子,白色披肩,搭配一双白色皮鞋。同样是她最爱的绿和白,时光仿佛穿越66年,一下子回到1952年9月的那个晚上。因为就在那一天,她在黄宗英家里,遇到了她的伯乐,赵丹和黄宗江。这是她与上海的缘分,也是她与电影的缘分。

 

 

王晓棠近影

 

 

王晓棠给新民晚报读者题词

 

上海参军

故事还要再往前说起,在重庆读书时候,中学生王晓棠因为出色的文采和辩才,得到了老师刘家树的赏识,“我爸爸是画国画的,妈妈画油画,他们都爱好文学,从小耳濡目染。”刘家树建议她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熊佛西,考“上海剧专”,但到了上海后才知道当年剧专不招生。王晓棠回忆说,她只好再通过母亲的朋友辗转认识了黄宗英,她说,‘不一定非考剧专吧,参军你敢不敢?我说‘敢’。”原来,当时黄宗江受时任总政文化部长陈沂的指派,要到上海来招人。

于是,很快王晓棠被黄宗英唤到家里吃晚饭,但主要目的是等着见一下黄宗江。“就我跟黄宗英吃的饭,吃完了干等着,从屋里忽然走出来一个夹着席子的中年男人,哟,这不是赵丹吗?我看看他,他也看看我,然后他就回转身子,坐下来跟我聊天,直到黄宗江进门。”王晓棠至今还记得两位伯乐最初的对话,赵丹把黄宗江一下拉到另一间屋子,说“这孩子你们一定得收”,而黄宗江说,“门也没有,部长说了,要招名角,大学生都不考虑,更不用说高中生了”。两个人一来一去地重复着自己的意思,僵持不下,“赵丹说了句我记到今天的话,他说,‘她现在不是名角儿,将来她会超过许多名角儿’。”

最后,为了招她这个额外的高中生,是招人小组回北京向陈沂部长当面汇报的。“喔,既然赵丹、黄宗英、黄宗江都推荐,那我们收了这个娃娃,如果她真是个人才,革命大熔炉嘛,我们可以培养她成才”。66年过去,王晓棠笑着学起老部长当年的口吻,虽然这也是她很久之后才知道的。

她在舅母家接到了“录用”电话,才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爸爸一看,要到北方去,还是当兵,连夜就让我妈从杭州赶来上海,说了一堆理由,危险啊,冷啊,反正我有我的想法,我想要去。”母亲一直送到火车月台都没能动摇她,黄宗江说:“伯母,你把女儿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会错。”就这样,1952年9月23日,18岁的王晓棠从上海出发,参军到总政文工团京剧团,成了一个兵。

 

 

刚参军时的王晓棠

 

光影绽放

王晓棠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一年半以后,因为报幕员做得出色,被陈沂部长点名去了话剧团。那会儿话剧团特别红火,王晓棠说她依旧每天五点半起床练功,下腰、踢腿、趟马来上一遍,“有人路过,问我已经不演京剧还练功啊,答,‘艺不压身’,再问那你现在练什么?再答,‘练毅力’。”20岁的新兵王晓棠看起来不太合群,于是,王晓棠只好在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演一个没有台词、没有姓名的提着包袱,从台左走到台右的群众。

1955年元旦清晨,有两个“蓝毛布”打断了她的练功,但没多说什么。“晓棠,这回就别折腾了。”隔天午饭,当时一队的演员里坡特地坐到她对面,告诉她那两个“蓝毛布”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要合作拍一个片子,“女主角选了好久没选到合适的,定了你。”对于自己被选中拍电影,而且演女主角,一直在演群众、洗纱布的王晓棠很意外,甚至有点不知所措。里坡鼓励她说,“去吧,你能行,好好干。”这么多年过去,王晓棠回忆起那个中午,还是红了眼眶,“我一下子就把头低了下来,吧嗒吧嗒的眼泪掉在饭碗里,我特别要强,但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这么温暖的话。”

带着战友的鼓励和不服输的精神,王晓棠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1956年,《神秘的旅伴》春节期间在全国公映,“小黎英”一炮而红。1957年,《边寨烽火》再度成功,王晓棠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1958年,她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晓棠,要调你到八一厂你知道吗,而且连角色也安排好了,演一个女特务,你千万不要演。你以前的角色都特别正面、阳光、美好,演了女特务,观众就不喜欢你了。”有人这样劝过她,但正是《英雄虎胆》中这个叫阿兰的女特务,让观众一次次买票走进影院,那段伦巴舞更是成为那时的银幕经典。1959年,王晓棠又在八一厂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海鹰》中饰演民兵连长玉芬,英姿飒爽。1963年,当时最火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全国观众看到了刚毅、泼辣的金环与文静、恬雅的银环,也看到了金环和银环饰演者王晓棠饱满的热情和纯熟的演技,在当年“百花奖”的投票中,王晓棠以全票当选最佳女主角,空前绝后。

 

 

《英雄虎胆》剧照

 

 

《海鹰》剧照

 

 

《神秘的旅伴》剧照

 

再着戎装

1975年3月,王晓棠结束六年林场下放,终于返回八一电影制片厂,重新穿上了军装。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到河北邢台27军的“济南第一团”下连当兵。时年41岁的女兵王晓棠在班里和战士们一起训练,一起劳动,投弹、打靶,她由衷地投入,甚至把手榴弹的拉环和子弹壳珍藏至今。当她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半自动步枪考核,王晓棠哭了,感念自己“真是一个兵”。

前前后后又是六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翔》于1982年完成。这六年里,王晓棠只有一个信念,要以一个兵的姿态战斗,直到胜利。王晓棠说,如果不受苦没落难,或许她至多是当一个演员到老,不会走上后来的道路,也不会这样真切地明白“人民”是什么,又在哪里。“我的工友、邻居、农民、户籍警、老上级、同学、同志都是我的‘人民’,最困难的时候,有人省下自己的粮票要塞给我,有人鼓励我说,‘王晓棠,你将来还得给我们拍电影’。我当时就想,只要能重返八一厂,无论身居何处,只做一件事——回报人民。”

《翔》之后,王晓棠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导演。1988年,她被任命为八一厂生产副厂长,主抓创作;四年后提拔为厂长,1993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成为八一厂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厂长,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明星到女将军之唯一。

女厂长是扎实细致的,她白天忙忙碌碌,晚上还要加班:审查影片的预算,看每部大片的导演分镜头剧本并和导演探讨,请厂外的专家来看片,还要给上大片的导演提建议,到车间看望加班洗胶片的同事……每天如此。女厂长以非凡的魄力,组织拍摄了《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系列军事巨制,为八一厂抒写了辉煌的新一页。当王晓棠手举望远镜在外景地观看《大转折》战斗大场面的拍摄时,一位参拍部队的战士说:“她还真是一位将军。”

她是明星,她是艺术家,她是将军,但王晓棠自己说:“我是一个兵。”

马上评  坚韧和执着

1952年,王晓棠被赵丹一眼相中。1962年,王晓棠几乎兑现了赵丹当年的预言,和他一起位列“22大明星”,相片被挂上全国所有影院和俱乐部。王晓棠跟我感叹命运的神奇,但我却想说,一切得来都不易。

比如,王晓棠每天坚持早起,练功一个半小时,一直到“文革”;比如,到剧组拍片,她总是随手带本书,时刻不忘学习;比如,为了《海鹰》剧本上写着的“飞快”二字,王晓棠从电话班抱回一捆电线,不断匍匐前进练习接线,影片拍摄完成,她的接线技能,已经不输专业的接线员;比如,金环银环如此分明,是因为她创新地设计金环比银环声音低五度,发声位置金环选用腹腔共鸣,而银环声音靠前靠上,又通过定音器的反复练习,她可以瞬间改变声音的五度,改变声线,改变发音位置……命运看起来特别垂青王晓棠,聪明又好看,但其实她所获得的一切,是因为足够的努力、坚韧和执着。

 

 

王晓棠在《野火春风斗古城》饰金环、银环

 

(摘自2018年5月26日《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孙佳音  制图 叶聆)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