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同济智慧”凝聚在世界级港珠澳大桥
2018-10-25
字体: | 阅读:101|
港珠澳大桥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于一身,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大桥上留下的“同济元素”,今天回想起来仍令人激动无比

 

 

 

按照同济大学的相关技术,采用圆钢筒成岛,大桥东西两个人工岛成岛仅用了七个月时间。新华社发

 

 

历时九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23日终于通车。视觉中国图

 

她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历时九年建设,全长55公里,被称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桥终于通车了。

作为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不仅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工程,也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一项超级难的工程——这座大桥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于一身。

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大桥上留下的“同济元素”,今天回想起来仍然令人激动无比。

这是记者2018年10月24日到同济大学采访时获取的一手资料:直接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同济专家团队有七八支之多,从“20后”院士到“80后”青年骨干悉数上阵,覆盖地下、桥梁、建工等多个学科。在以建筑、桥梁和隧道建设而闻名的同济大学,为一项工程派出如此庞大的专家阵容,史无前例!

可以说,港珠澳大桥最难的几大技术节点上,都有同济人的贡献。

世界惟一深埋隧道,在无施工先例的前提下开建

横卧在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桥梁、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

按照业内人士的看法,由于中国此前已经承担了为数众多的大跨度桥梁建设,积累了相当的建造能力,所以这座大桥真正的施工难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海底隧道,另一个就是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节长180米,仅单节沉管就重达8万吨。可以说,大桥的岛隧工程不仅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惟一深埋隧道,施工条件极为复杂,几乎没有经验可供借鉴。

每节8万吨的沉管如何舾装浮运?万一沉管没接好,漏水了怎么办?这么长的沉管在海底,是否会发生沉降?万一遇上地震又该如何应对?诸多难题被摆到了同济专家团队的面前。

同济大学教授丁文其长期从事隧道建设技术研究。当初,在把脉港珠澳大桥时,他一口气罗列出了沉管隧道建设可能遇到的十多种技术风险,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大回淤、高水压、潮水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

2011年5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之初,丁文其团队就承担了“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此后两年多时间,他多次到施工现场,计算了数百种组合工况下沉管隧道的接头张开位移量,确定了相关控制指标。

除了解决施工技术难题,躺在海里的沉管隧道,还要经得起地震考验。“沉管隧道在地震条件下安全性的试验研究,日本和欧美此前都开展过,但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长海底隧道的地震反应,在国际上尚未见到研究成果。”同济大学教授袁勇组建了另一支攻坚团队,专门研究沉管隧道的抗震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作之所以只能由“同家军”承担,是因为同济校园内有一项做如此大规模实验所必需的科研利器——由四座振动台组合而成的“同济大学多点振动实验中心”,为国内振动台承载能力之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振动试验中心。

经过千百次实验,一项项技术难关被攻克,最终,袁勇团队拿出了“海外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的抗震方案。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关键领域彰显“同济智慧”

港珠澳大桥采用的隧桥模式,直接决定了隧桥转换就得在汪洋大海中建设人工岛。

构建人工岛,传统方式是海中选址围堰,抛石成堤,然后抽干堰内积水,筑建成岛。但这样会对附近水域的白海豚造成危害,且影响这条繁忙水道的航行。与之相比,另一种更优化的方式就是先打桩,用挤密砂桩圈起围堰,抽干水然后再筑岛。不过,这需要技术支持。

所幸,同济大学教授马险峰的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挤密砂桩设计中若干难题的解决。“如果使用常规技术,建造这样两个人工岛起码要一年半,而按照我们的技术采用圆钢筒成岛,东西人工岛成岛仅用了七个月时间。”马险峰骄傲地说。

从最初的方案设计、规划,到后来的施工、建设……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几代同济学者的身影和贡献。

大桥隧道建设过程中,年逾九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和白云教授,曾十余次赶赴港珠澳大桥指挥部“望闻问切”。孙钧院士的学生、同济大学教授徐伟,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从荷兰公司手里“截”下了大桥岛隧项目的复核与审查工作。原本,按照荷兰公司的报价,咨询费高达15亿元。在孙钧院士等专家的指导下,徐伟团队以“不足荷兰公司开价九牛一毛的成本”,完成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在大跨度桥梁抗风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也通过风洞试验,为港珠澳大桥大跨度三大通航孔桥之一的青州航道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

到同济大学采访时,不少学者告诉记者,在港澳珠大桥管理局、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等桥梁管理部门,也有一批同济校友的身影。可以说,港珠澳大桥上所有的“同济元素”和“同济智慧”,无不是对这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肯定。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才是同济人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摘自2018年10月25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樊丽萍)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