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面对衰老,有的人怀旧,思念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也有的人怀旧,愤恨自己体力精力大不如前,再也干不出年轻时轰轰烈烈的事业,从而抱怨不断。那么,当衰老来临时,我们该如何正确颐养天年呢?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据记载,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青年时代又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虽29岁考中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不顺,三起三落,以至于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先天条件不太好的人,却活到了74周岁,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可谓是长寿之人。那么,白居易又是如何养老的呢?从他的诗作《狂言示诸侄》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白居易在《狂言示诸侄》中写道:“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也就是说,我已经给子女操办完婚姻大事了,他们的事我就不再忧心操劳了,今后我就只做他们的生活顾问,只管答疑解惑,让他们各自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白居易对待子女的态度值得我们今人学习,要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正是由于白居易有了这样超脱的思想,因此他才能在诗中接着写道,自己是“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由此可见,不为子女所累,也是白居易长寿秘诀之一。
孔老夫子在“君子有三戒”中讲,“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人老了,血气跟不上了,就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去拼事业,赚金钱了,否则就会伤身。白居易就严格落实孔老夫子的教诲,上了年纪之后,把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他的这种思想也在《狂言示诸侄》中得到了体现:“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把白老先生的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上了年岁了,穿衣不冷就行,吃饭能饱就中,睡觉有个床铺就好,出门有个车坐就行。白居易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公元832年,60岁的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他润笔费达六七十万钱,他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自己不留一文。白居易的这种看淡身外之物的思想,很符合当代所提倡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白居易正是有了这个最大的精神自由,才有了他的长寿。
生活中好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抱怨自己过得不如他人幸福。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知足。而白居易却是一个非常容易知足的人,他在《狂言示诸侄》中写道:“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生活中像白居易这样不缺衣少食的人很多(人中十有七),但能像白居易这样知足的人却不多(人中百无一)。人们常说,知足即幸福。我们由此推断,知足的白居易的内心世界肯定是幸福美满的,这样的人岂有不长寿之理。
《狂言示诸侄》中的诗句,其实就是他总结的养生之道,细细品读,化为己有,则会受益无穷。
(摘编自2021年6月23日《北京青年报》 作者赵倡文)